歐亞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

Euro-Asia Real Estate Appraisers Firm
電話:(02)2579-3722 / 0800-589-920
傳真:(02)2578-4950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219號6樓
聯絡窗口:

王詠樂(Zora#230) 陳盈如(Becca#235) 葉庭妤(Tiffany#212) 

房產新聞

  1. 房市反轉?李同榮:慎防最大灰犀牛俯衝

  2. 等房有理?繼承的房子平均41坪比買的多10坪

  3. 公寓拖累 北市房價轉跌

  4. 台中買增值屋鎖定「中科四霸」 沙鹿CP值最高原因曝光

  5. 高雄人買房偏好出爐 不到40坪、低於4字頭、1500萬內

產業新聞

  1. 8企業進駐航空城優先產專區 市府民航局簽備忘錄

  2. 台灣投資設廠的難題─全台工業不動產市場供需失衡嚴重

  3. 中廣售板橋3筆國有土地 遭判返還交通部近億元

  4. 建商奧步不交屋/反悔不賣逼解約 「這理由」最常見專家解碼話術

  5. 醫界房產大亨花20年收購「不存在的樓」 一中廢地開價15億Q4開賣

 


1、房市反轉?李同榮:慎防最大灰犀牛俯衝

2022/08/28 工商時報 數位編輯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起中共強烈反彈並動作頻頻,不但在台海進行封鎖性的軍演,且發射數枚飛彈飛越台北上空,一連串商攻武嚇,使得台海緊繃情勢有甚於1996年台海飛彈事件,然而對於敏感度相當高的房市,會不會引發更甚於1996年的不利影響?台海危機加劇,會不會是衝垮房市最大的灰犀牛?

筆者認為,裴洛西訪台時空背景與1996年不同,恐慌性不同,結局也會不同,台灣房市暫時不會有直接性的影響,短線不必驚慌,惟兩岸不確定因素對房市長線發展仍有隱憂,市場在不確定因素未除前,也有可能讓此波多頭市場提早結束。

兩岸衝突性將是決定此波房市結束多頭的重要關鍵

此次台海危機,股市房市皆展現強勁的韌性,沒有恐慌性下挫,到底是百姓們對政府充滿了信心,還是人民已經失去了防禦的戒心?大家習慣狼來了,還是相信狼永遠不會來了?此時此刻,台灣人不喜歡被強權霸凌,但又不想陷入戰爭的泥淖,說不出內心的苦悶;台灣人想與老美交心,卻又怕被出賣;想與老共和平,卻又怕被侵吞,說不出心裡的矛盾。

美國就其利益,就是把「一中」賣給中共,把更多「武器」賣給台灣,再把「恐怖平衡」賣給兩岸,一方面不喜歡兩岸交戰,另一方面也不樂見兩岸統一而使中共坐大,台灣雖亟需美國支援,但也必須認清這點事實,裴洛西訪台事件,其實,水很深…。

任何有智之士都知道台灣夾在中美爭霸之間,選邊站的結果,不是與狼共舞,就是兵戎相見,但不選邊站,又難以左右逢源,我們不願淪為肉架上的商品,台灣人內心的煎熬無以言喻,絕大多數的台灣人具有反霸凌的倔強性格,面對中共重兵壓境,憤怒中也忘了恐懼。

但我們都不想成為烏克蘭,而事實上台海局勢越來越緊繃難行,兩岸局勢發展將決定台灣未來的前途,當然兩岸未確定因素也是房市現況處境最大的一隻灰犀牛,它已經在遠處逐步逼近,房市必須提防它隨時俯衝而來,將會是衝垮這波多頭房市最大的灰犀牛。

2022七隻灰犀牛的步步逼近,房市也不得不稍事調整

筆者曾在去年底預測2022年房市將會面對七隻灰犀牛的挑戰,包括美國QE縮表、利率進入升息循環、通貨膨脹加劇、預售假性需求過高、蛋白區漲勢受阻、打房力道加重、兩岸衝突升高。

這七隻灰犀牛在筆者預測時都尚未發動攻勢,今年開始到目前為止,這七隻灰犀牛皆已發動攻勢,筆者也於去年底就預測2022房市雖面對這七大利空挑戰,但將會是關關難過關關過,主要原因就是房市正處主升段,七大利空只能阻斷房市熱度,暫時無法撼動房價,但隨著七隻灰犀牛的步步逼近,房市也不得不稍事調整,讓假性需求過高的預售市場在多殺多的情況下稍做調整與消化,對預售市場長線走勢並無壞處。

此波房市主升段在2020-2022年,預期末升段可能在2023Q1-2024Q2結束 筆者在2020年初就預售房市將逐步回升至2024上半年,並預測主升段會在2020-2022年,末升段會在2023Q1-2024Q2結束,為什麼會認定2024Q2前是此波第六循環的終點,其實原因有三:

(一)基本面經濟成長趨緩:受惠中美商戰,台商資金與製造業回流,經濟成長率強勁提升,但數年後將會因QE縮表資金回收、利率逐步回升而成長趨緩,房市漲幅就會受限。

(二)技術循環面到末升段:技術循環中,主升段漲勢通常會維持三年之久,末升段則看當時情勢決定結束的時機點,而此波多頭到2024年就達末升時段,任何大利空都可能令房市反轉向下,2024最有可能發生的大利空就是兩岸衝突升高的最大隻灰犀牛大俯衝,因為這隻灰犀牛在二十大之前還不至於俯衝,二十大之後也要等習近平權力鞏固後開始布局,2024面對台灣新總統上任,這隻灰犀牛就可能開始俯衝,以戰逼和。

(三)政策打房隨時待命:今年最大的利空就是內政部所提預售禁止轉售準備修法,也因此造成預售市場投資客倒貨的多殺多現象,不過筆者認為炒作收斂反而解除預售市場泡沫化的隱憂,市場短期調整,才會有續航力,而這續航力也將延續到2024年,因為中南部的有基之彈將逐漸進入滿足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下半年房市四大走勢:

(一)房價漲幅將縮小。 (二)投資炒作將收斂。 (三)打房力道將趨緩。

(四)預售市場暫時調整降溫,成屋交易量會回溫。 而房市從2014年反轉向下進入第六循環,到2024上半年長達十年的第六循環,很可能因兩岸衝突的灰犀牛俯衝而結束。

TOP


2、等房有理?繼承的房子平均41坪比買的多10坪

2022/08/26 經濟日報 游智文

根據內政部統計月報資料顯示,受高房價影響,國人買房坪數越來越小,今年前7月平均面積僅31.7坪,創近年新低,但另一方面國內人口持續老化,繼承移轉棟數持續創下同期新高,且平均繼承每棟面積達41.8坪,出現「繼承比買的更大間」的有趣現象。

根據國發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報告顯示,國內正面臨人口少子化與高齡化趨勢,未來將面對超高齡社會來臨及人口紅利消失等衝擊,統計2025年後我國就要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佔比超過2成,且還會持續攀升。 此一趨勢連帶令國內不動產市場產生改變,包括今年前七月的繼承移轉持續創下同期新高,未繼承的土地與建物面積也持續攀升。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根據繼承與死亡人數的比例統計,過去一段時間平均每出現10個人死亡,大概就會伴隨3件建物繼承移轉登記發生,隨人口老化趨勢加快,現在已經進入生不如死的年代,繼承已經是越來越多5、60歲族群會遇到的問題。

統計顯示,過去六年平均繼承面積大約多落在40~42坪,不過同時間建物買賣移轉的平均面積,則從34坪一路減少到今年前七月的31.7坪,購屋面積越買越小,但繼承的不動產面積維持穩定狀況下,就出現繼承的比買的更大間的有趣現象。

曾敬德指出,早年長輩買的房子,雙北以外可能有很多都是面積較大的透天產品,繼承下來的面積也比較大,很多條件不錯的不動產,都是繼承後因為分家產才拿到市面上出售,例如一些熱門商圈的金店面,當長輩在時,幾十年可能都穩定收租,長輩不在才對外出售,換成現金後可以較為公正的分配給所有繼承人。

繼承屬於世代間財富轉移,早年長輩孩子生得多,要辦理繼承時,很容易出現親屬間意見不同的問題,加上房地合一上路後,長輩取得不動產的時間更為關鍵,這時就要尋求代書專業協助與提前做好稅務規劃,因此不動產繼承除了人的問題,稅務也成為一種新的課題。

TOP


3、公寓拖累 北市房價轉跌

2022/08/27 經濟日報 陳美玲

據台北市地政局公布最新一期不動產市場動態月報資料,北市平均房價在連漲十個月後,漲勢在今年5月終止,房價較4月小跌0.22%;房產專家表示,5月北市房價漲勢喊停,主因公寓下跌,但大樓產品仍續走揚。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北市5月房市受到疫情嚴峻衝擊,加上央行升息、股市震盪、國際政經情勢不佳,多數民眾放緩購屋腳步。不過觀察房價表現,雖然5月價格微跌0.22%,但市場價格波動不大,僅能算是高檔震盪,尤其大樓產品價格持續創新高、每坪成交均價達68.83萬元,僅公寓產品價格月減1.4%,每坪成交價微幅下滑至47.49萬元。

張旭嵐分析,今年建築裝潢產業工料雙漲,不僅預售新屋價揚,也讓裝修成本大幅提高,同步加重購買老公寓的翻修成本,對年輕購屋族群來說,寧可買小不買老,才會出現「大樓續漲、公寓走跌」的態勢。

張旭嵐指出,由於目前房價受到地價、營建、裝修等成本全面上漲衝擊,未來價格要下修不太容易,加上市場利率仍低,形成「賣方對價格心態仍硬、買方不願追價」情況,買賣雙方進入拉鋸戰,也讓交易量降溫。

她強調,接下來打炒房政策、《平均地權條例》擬將修法,恐將延長目前市場觀望氛圍,估計要到平均地權條例修法底定,進入年底傳統購屋潮時,買氣才有機會明顯回溫。

北市地政局統計,今年5月全市平均房價連漲十個月後,漲勢喊停,單月房價指數為113.86、月減0.22%,與去年同期相較仍成長5.7%,每坪成交均價為57.44萬元,總價為1,804萬元。 雖然5月北市房價微跌0.22%,但大樓價格續漲、月增0.17%,公寓則是月減1.4%,顯示公寓價格下滑拉低整體房價走勢。

TOP


4、台中買增值屋鎖定「中科四霸」 沙鹿CP值最高原因曝光

2022/08/27 蘋果新聞網 王鈞生

台中中科就業族群實力堅強,成為房市最堅強後盾,據中科管理局資料顯示,中科就業人口目前已經超過5.3萬人、相較10年前成長近2倍,刺激周邊房價直線上漲,周邊號稱「中科四霸」的沙鹿、龍井、大雅及西屯,該怎麼選購買房?

專家建議,以四地核心區比較,購屋族若要搶占中科商機,以沙鹿區預售房價3字頭內相對親民,有機會迎來房市補漲效益。 近年受惠科技業營收成長顯著,從業人員各個口袋「麥克麥克」,未來中科還有「護國神山」台積電、巨大集團、大立光等產業大廠持續擴廠利多;其中最具指標的台積電,繼高雄確定建廠後,台中外傳二奈米先進製程晶圓廠進駐,早吸引不少科技人置產搶先購屋置產,成為房價上升的被動推手。

另外一項利多、中科興建中的特五號道路(中科西南向聯外道路),幾乎就是為了西屯、沙鹿的通勤族打造,預計明年就可以通車,更可大幅縮減通勤時間,更替房市打了強心針。

海線沙鹿代銷業者白洪章說:「科技族群收入高,年收動輒兩百萬元,買房置產比例相當高,最多單一案大概有二至三成是中科族群,很多都是揪團一次買,自住需求旺盛,人口移入明顯。」 觀察民政局人口統計數據,沙鹿近年人口成長顯著,今年直線叩關9.6萬人,且未來幾年在交屋潮、就業人口持續支撐下,預期都能保持成長趨勢,基本面強勁,不少品牌建商如龍寶、精銳、久樘等爭相布局沙鹿。

比較中科周邊房市,最核心蛋黃區西屯預售房價「坐6望8」,大雅蛋白區房價上看3字頭,龍井甚至有成交40萬元以上紀錄,在比價外溢效應下,海線首屈一指的蛋黃區沙鹿,房價3字頭比鄰近地區更具有優勢,未來甚至有超車機會。

海線房仲黃崑鋒說:「精銳、久樘等知名品牌進駐後,沙鹿近一年新屋都要3字頭起跳,銷售速度還不錯,雖然已經令在地人不敢置信,但相較中科西屯、龍井東海一帶房價.沙鹿房市潛力更值得期待。」

TOP


5、高雄人買房偏好出爐 不到40坪、低於4字頭、1500萬內

2022/08/28 蘋果新聞網

高雄市去年因台積電設廠效應導致預售屋房市買氣出現大幅提升,當中購屋單價也出現上揚!《蘋果新聞網》委託台灣房屋集團針對高雄市上半年預售屋統計發現,高達68.4%購屋坪數低於40坪,而每坪成交單價介於2~4字頭則有82%,購屋比重有高達87%屬於總價1500萬元內!專家分析,選購預售屋不少屬於長期資產配置投資客,市場呈現小宅但單總價提升且造鎮案多。

高雄過去市郊1字頭、市區2~3字頭房價,如今基期已被拉高,房市呈現郊區挑戰3字頭、市區4~5字頭行情,該現象可從上半年預售屋單總價成交板塊看出端倪,上半年預售屋成交單價落在20~30萬元佔比48%,30~40萬元則有34%,另40~50萬元有10%,1字頭預售屋房價減少僅剩8%。

而購屋總價則以500~1000萬元為大宗,佔比5成,另1000~1500萬元則有31.1%,民眾選購總價1500萬元內住宅比重高達87%。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經理李家妮表示,這波高雄房價出現大幅上揚,主因在於全台投資客炒作並帶動區域型置產客進場,然而購屋類型也非什麼都買,鎖定40坪內、總價1500萬元中小坪數商品為主,當區段成交單價提升但民眾薪資趕不上房價成長速度,購屋比重小宅化,選購特定建商造鎮宅置產,直接拉高區段成交行情。

上半年興富發集團在高雄推出不少造鎮,如位於左營高鐵特區「鉑愛悅」、中正金融商圈造鎮案「中正1號院」等,房價均挑戰當區小宅新高,同屬造鎮型建案還有崑庭建設大樓預售案「崑庭馥御」、開遠建設左營高鐵特區「諾金」、華友聯集團果貿生活圈「NEXT21」、天玉集團建工商圈「鑫空樹」等。高雄房屋市場調查協會理事長黃詩萱分析,精華區段造鎮宅量體增加,但訴求多屬精美公設塑造飯店式服務質感,單一社區因前後與高低樓層出現不小價差,但市區全面4字頭、郊區則為3字頭。

   

TOP

 


1、8企業進駐航空城優先產專區 市府民航局簽備忘錄

2022/08/26 中央社 葉臻

桃園航空城計畫優先產業專用區已有7處基地順利標售,將由8家企業進駐。桃園市長鄭文燦今天在經濟部長王美花見證下,與民航局長林國顯及8家企業簽「土地標售簽約備忘錄」。

鄭文燦出席簽約儀式時表示,優先產專區劃分為9處基地,目前7處基地順利標售,將由力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大樹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中華貿易開發股份有限公司、星宇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健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統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督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及藥華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進駐。

鄭文燦說,已與經濟部達共識,推「先行開發、分期付款」方案,讓企業在開發籌備階段,僅需支付3成費用;此外,各企業有3年投資期,企業取得建照後,才可獲產權並支付7成餘款,讓開發廠商有充裕整備期,避免構成不斷轉讓情形。

他說,航空城計畫有3目標,機場客貨運量翻倍、引進產業帶動地方及發展宜居城市;航空城計畫範圍內未來將有287公頃產業用地、74公頃自由貿易區,可吸引產業投入,帶動桃園、台灣進步。

王美花表示,在優先產專區招商初期,不少企業將進駐,還有200多公頃基地陸續招商。標售案不僅協助經濟部解決企業用地需求問題,也日益完整台灣供應鏈,經濟部會持續與市府密切合作。

TOP


2、台灣投資設廠的難題─全台工業不動產市場供需失衡嚴重

2022/08/29 工商時報 李龍檳

產業投資經濟穩定發展是國家的重要命脈,全台工業不動產的市場供給與需求失衡相當嚴重,產業用地供不應求,造成各地工業廠房價格居高不下,以台中工業區工業廠房內政部實價登錄為例,近年該區域廠房每坪成交價已超過40萬元,甚至比周邊住宅價格更高。

筆者經由實際訪談發現,全台產業用地供給有限,企業所需的產業用地難尋,廠商求助科學園區與工業區服務中心協助也難以找到適合的產業用地。在工業不動產價格高漲下,千坪廠房動輒數億元,擁有工業廠房的業主大多以廠房市價換算租金投資報酬率,中小企業為合法設廠積極尋找工業廠房,但是即使找到適合的工業廠房卻難以負擔其租金。

歸納全台工業不動產供需失衡主要原因,可從供給面與需求面兩個角度分析:

供給面部分,參考台灣工業用地供給與服務資訊網統計數據顯示,經濟部工業局編定工業區、科技部科學園區、各縣市政府開發工業區、自由貿易港區、加工出口區與民間開發工業區等全台合計有201個工業區,總面積佔地約為480,337,685平方公尺,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工業區統計分析,全台約有9成以上的產業用地均已租售,也顯示全台產業用地可以租售的面積不到1成。

供給面積嚴重不足,加上工業區土地開發曠日費時,政府從都市計畫、評估土地開發效益、環境影響評估、編列財政預算、區段土地徵收、產業用地重劃等需要歷經數年時間方能完成,全台工業不動產供需失衡的狀況短期間將難以改善。

從需求面角度分析,則有3點應考量:

1、企業投資設廠需求 台灣營運成長型的企業由於產業營運動能持續成長,尤其是未來產業趨勢明朗的指數成長型企業,例如半導體、電動車、物聯網、AI自動化設備、新能源…等產業,這些成長型企業為了搶佔市場商機爭取訂單會預先準備擴廠計畫,尋找合適的產業用地建廠,方能即時增加更多的產能,滿足市場需求以維持產業競爭優勢。

2、海外台商鮭魚返鄉設廠需求 自中美貿易戰衝突後,大陸台商大舉回流返台投資設廠,政府順勢推動「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政策,整合產業用地、水電、人力、資金與稅務等相關措施,國發會統計,台商響應政府政策返台投資的企業達到170家,投資總額已超過7,160億元。

3、農地工廠尋找合法工業廠房需求 全台有數以萬計的農地工廠,以往政府未積極管理,因為時常發生工安意外與農地污染等相關問題,中央與各地縣市政府為解決農地工廠違規使用的長期爭議,轉為積極輔導低污染之未登記工廠與臨時登記工廠,對於申請納管工廠需經由補強廠房結構、增設消防設備、太陽能設備、污水處理、繳交納管輔導金與回饋金等規定後,變更為「特定事業用地」就地合法化經營;未申請納管之違規使用的農地廠房除了政府聯合稽查取締開罰外還有被斷水斷電與拆除廠房的風險。

然而,許多農地工廠的企業即使有意申請納管,卻因為廠房為租賃使用,地主因為許多因素考量不同意承租企業申請納管,這些原本在農地工廠的企業由於政府開始陸續取締,為了合法經營只能尋找工業廠房使用。

企業為長期的經營與發展投資設廠,苦尋全台合法工業廠房,政府為防止持有產業用地的企業囤地,依據產業創新條例第46條之1規定,採取「輔導使用、處以罰鍰、強制拍賣」等三階段的多元措施,積極輔導未開發之產業用地或協助閒置的工業不動產活化運用,行政院已核定「工業區更新立體化發展方案」,獎勵企業將廠房更新與立體化增加容積率。

全台工業不動產的需求強勁,政府除了釋出公有土地,協助解決企業所需的產業用地,企業投資設廠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同時帶動週邊產業供應鏈,促進經濟發展創造雙贏。

TOP


3、中廣售板橋3筆國有土地 遭判返還交通部近億元

2022/08/26 中時新聞網 林偉信

中國廣播公司因占有國有土地遭政府追討,2015年最高法院判決中廣位於新北市板橋8筆土地,所有權登記回復為中華民國確定,但因其中3筆土地中廣出售,交通部提告索賠,台北地方法院判決,中廣須返還不當得利9196萬多元,加計八里土地部分共9201萬多元。可上訴。

2004年陳水扁擔任總統期間,清查追討國民黨黨產,當時交通部發現中廣於新北市板橋區的機室,是政府代表國家接收的日產,原登記屬國有土地,早年分別由交通部和中廣前身國民黨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接收管理。

國民黨營事業中廣在1985年,以管理機關變更為由,先將8筆土地先行變更由中廣管理,隨後向地政事務所申請移轉登記,將土地所有權登記為中廣所有。

但交通部認為,這些土地均為國有公用財產,依法不得處分,也不得以私法人為管理機關,當年的移轉登記無效,訴請法院索討土地,最高法院判決中廣須返還土地,但因其中3筆已出售,交通部提告索討不當得利,台北地院判決中廣須返還近億元。

TOP


4、建商奧步不交屋/反悔不賣逼解約 「這理由」最常見專家解碼話術

2022/08/28 CTWANT 林榮芳

高雄日前傳出「每坪加價3萬元才交屋」的預售屋糾紛案,據CTWANT記者調查,建商挖坑讓消費者主動退戶的奧步,常見爭議還有建商以疫情、缺工為由要求修改合約書完工日期,以規避賠償違約金,購屋客如不配合可解約。

消保官釋疑,「疫情非不可抗力情事,業者不能以此片面要求變更完工日期及提出解約,否則可依違反消保法連續開罰。」 房地產業近年面臨疫情、缺工、料漲等多項不確定因素,挑戰業者管理應變能力,有些業者順利解危,有些業者甘願認賠,但也有少數業者選擇出奧步,把風險以不合理的方式轉嫁在消費者身上,類似案例在竹北、高雄屢見不顯,且出招的不乏上市櫃公司或知名建商。

除了近期沸沸揚揚的「每坪加3萬才交屋」,過去也有民眾向媒體投訴,建商見房價飆漲反悔不賣了,使出各種「賤招」逼已購客「違約」或「解約」,奧步包括「即便二等親也不給換約」「銀行還沒對保、徵信,就說買主財力不足要多付頭期款」「要求買方改合約完工日期或其他條文」「一定得向建商配合的銀行申辦房貸」「先撥款才給驗屋」「以糟糕的施工品質交屋引起糾紛」…等萬般不合理情況,若消費者有異議,業者就會附上一句,「沒關係,我們也可以協助解約退戶」,民眾只能選擇就範。

其中又以更改合約完工日期最多,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委員、律師連世昌解釋,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建商應於完工取得使照之日起6個月內,通知買方辦理交屋,建商如果逾期,依規定按買房已繳交的價款,依逾期天數每日萬分之5計算利息給買方。在疫情、缺工使工程延宕情況下,建商只好找消費者修改合約延長交屋時間,以免去那萬分之5的違約金。

至於建商是如何說服客戶?消保官靳邦忠就表示,定型化契約記載事項規定因天災地變等「不可抗力」之事由,致賣方不能施工者,取得使照完工時間得順延;再加上去年公共工程委員會基於疫情考量,函釋給各縣市政府,同意業者得展延完工期限。業者便拿著合約與政府公函,再擴大解釋,向消費者要求更改完工日期。

為此,內政部和行政院消保處也做出解釋,「建照展期為行政管理措施,並不影響預售屋買賣契約取得使用執照期限的民事契約效力,賣方不得逕以建照展期要求買方無條件配合順延契約約定之取得使用執照期限。」「若建案延期完工3個月,只有買方可以解約,建商無權解約,如果建商解約即違反消保法17條,依消保法56條之1可以連續處罰。」靳邦忠也強調,至今並無任一主管機關把新冠肺炎直接認定為不可抗力事件。

靳邦忠就表示,近來出現不少消費者申訴調解,建商遇到糾紛的態度就是慢慢耗,不然消費者也可以選擇解約,建商都願意賠違約金。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幾年前買的預售案相比現今房價,至少有2~5成的價差,就算依照定型化契約規定賠償違約金,也只是小賠,但卻可以重新用高價再出售。

連世昌也說,建商想方設法規避巧門,半拐半騙消費者修改合約或解除合約,完全沒有道理,也完全站不住腳。違約成本都是經過計算,往往是已繳價款不高、違約金也不高的情況下,建商很敢走這步,就讓法院去判賠。

對此,一位南部地產業者坦言,之前房價賣太低的,這幾年原物料漲價下,是真的有可能會賠,不過「重賣賺更多」的行為相當可恥,「敢預售就要敢認輸,天下哪有穩賺不賠的生意!」 靳邦忠也嘆,建商看房價大漲、已購客賺得比自己多,自己卻要承擔原物料漲價,辛苦蓋房又沒賺頭,心裡是越想越不舒服,「但即便如此仍應依契約精神履行承諾,景氣好時展現信用,景氣不好時才能平安度過。」

連世昌建議民眾碰到類似不合理狀況,不要輕易掉入「退戶」陷阱,一定要回到內政部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做版本檢視,為避免建商趕工或因成本考量,交屋時也需多留意建材及施工品質上是否出現瑕疵,若有問題可依消費者保護法向縣市政府消保官或消保團體諮詢或申訴調解。

TOP


5、醫界房產大亨花20年收購「不存在的樓」 一中廢地開價15億Q4開賣

2022/08/27 蘋果新聞網

台中一中商圈核心、中友百貨對面「東方巴黎」大樓原址,當年因921地震被判全倒拆除,前後棄置20多年,基地現況都還有地下室巨坑;有趣的是,當年起造建商的名醫曾男,多年來回頭收購高達9成產權,打算年底一次出售持分地655坪,因未公開底價,外傳該地每坪開價達230萬元、開價高達15億元。其他待整合的地主聞訊說「期待,但還沒收到通知」。 該地使用分區為商1及住宅用地,3面臨路,位居一中核心商圈、人潮樞紐地帶。當年「東方巴黎」原大樓建物全拆後,2007年就完成都市更新地區劃定,但長年產權整合困難,遲遲未重建,就連基地現況仍都存在地下一層至地下三層,因下雨容易積水,從空拍圖可見一片片鐵皮覆蓋著大坑。 據悉,「東方巴黎」大樓原本低樓層屬建商產權,921地震被判全倒拆除後,全案基地共699坪,而起造商、名醫曾男持續耐心整合9成產權655坪,目前仍有不到1成、約45坪持份產權待處理。 其中一名持分地主向《蘋果新聞網》說:「20年多來,曾男檯面下收購動作不停歇,過去以地價每坪30~100多萬元不等,陸續收購其他300戶產權。」 《蘋果》曾揭露該名醫身份,年逾70歲,在北屯區擁有整棟診所,是外科界老前輩,對產權整合很有一套,熟知買賣心理戰,不管是公私部門調解,甚至上法院訴訟,幾乎沒有人跟他「正面交鋒」,永遠不親自出面協商,甚至過去知名建商都知難而退。 談到整合產權的秘辛,該地主說:「這棟大樓原本多為套房產品,土地持分不大,很多人想說乾脆賣掉算了;而之前土地以「租賃期99年」改為停車場使用,其他持分者感到開發無望,不少人都願意售出給予整合。」 由於承接商仲並未公布底價,承辦人張小姐坦言:「因還有共有地問題要陸續克服,開標日暫定是第四季,但價格及詳細開標日尚未定。」不過市場外傳,該地每坪開價達230萬元、開價將約15億元。 一中商圈不願具名的房仲說:「三民路商業區土地物以稀為貴,想買都不一定買得到。」若以沿線40年以上的透天交易換算土地行情,每坪超過200萬元非常正常,且過去還有一筆純土地60坪標售案,地形、位置都不如這次標售位置,卻以每坪268.5萬元的價格標脫。 該名房仲分析,該標售土地尚有不少問題得解決,除了少數產權意見尚未整合之外,土地還留有地下巨坑,現在營建市場缺工缺料,對建商來說施工性更複雜,至於未來開發用途不可能單純朝向純住宅,而是複合式開發。

TOP


 

【歐亞】臉書粉絲專頁

 

若歐亞資產評價集團寄送之每日新聞造成困擾,懇請來信告知,將從系統作處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