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
Euro-Asia Real Estate Appraisers Firm
電話:(02)2579-3722 / 0800-589-920
傳真:(02)2578-4950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219號6樓
聯絡窗口:

王詠樂(Zora#230) 陳盈如(Becca#235) 葉庭妤(Tiffany#212) 

房產新聞

  1. 地上權相關住宅貸款 擺脫票房毒藥

  2. 高雄房市 捷運凹子底站 置產族偏愛

  3. 房地產的爆雷危機?房地產會因為建商貸不到款而崩盤嗎?

  4. 建商大獵地 新興蛋白區土地 逆勢加溫

產業新聞

  1. 全球房市 瀕臨衰退臨界點

  2. 台經院:銀行2023年貸款業務恐縮減

  3. 銀行搶救資本適足率 祭三招

  4. 低自備款建商周轉風險高 常見信託「這情況」錢領光光

  5. 百強CEO曝獵地心法!許崑泰砸6百億蓋「台北雙星」

 


1、地上權相關住宅貸款 擺脫票房毒藥

2022/11/13 經濟日報 記者翁至威

近年地上權住宅已不再是「票房毒藥」,尤其在中南部,成了不少民眾的新選擇,財政部國產署統計,截至今年8月,國有地上權住宅已取得貸款戶數已達1,228戶,其中又以高雄市1,139戶為大宗。

財政部官員表示,過去銀行較不願核貸地上權住宅,即使願意核貸,貸款成數也不及一般房貸,不過後來國產署與銀行公會溝通,了解問題主要在於地上權住宅估價較無市場基準,後來也請全國估價師公會協助,訂定估價作業相關規定,有助提高金融機構核貸意願、提高貸款成數、降低貸款利率。

根據統計,全國目前已取得貸款的地上權住宅,分布在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台南市、高雄市,合計1,228戶,光是高雄就占了1,139戶,其次是台南36戶,台中26戶,彰化17戶,台北十戶。

觀察地上權住宅分布,呈現「北冷南熱」,官員解釋,國產署目前在北部持有土地面積普遍不大,建商考量規模,發展地上權住宅案例仍不多,不過近年也觀察到北部地上權多元利用,發展為醫美中心、月子中心等,市場仍有需求。 而由於北市素地一地難求,近期國產署推出的國有地上權,多數亮點商業區土地多集中在中南部,北部也慢慢轉向地上權住宅市場「試水溫」。

TOP


2、高雄房市 捷運凹子底站 置產族偏愛

2022/11/13 工商時報 顏瑞田

高雄捷運紅線R13凹子底站生活圈,被列為高雄房市蛋黃區之一,除了既有的10公頃的農16中央森林公園、捷運紅線R13凹子底站、義大百貨、萬豪飯店,以及鄰近的漢神巨蛋,未來還有富邦、聯上的大型開發案,推升大樓新案每坪開價逾45萬元,置產族基於投報考量,偏愛的中古屋,則是總價800萬到1千萬元二房加車位,自住客則屬意1千萬到1,200萬元的三房產品。

台慶不動產高雄富國明華加盟店店長林哲諭表示,捷運紅線R13凹子底站生活圈,基本上是與義大百貨商圈重疊的,因為具有百貨、交通、休憩、綠地等完備生活機能,成為高雄市區內移人口的首選。

他說,1千萬元左右的中古屋,是區內最受喜愛,也最容易成交的產品,目前區域內屋齡20年左右,附有車位的三房產品,售價介於900萬元到1千萬元之間,屋齡10到15年的平車三房則介於1,400萬元到1,500萬元,至於屋齡10到15年、沒有車位的二房產品,只要600萬元到800萬元,即可購得。

林哲諭指出,根據過去的成交紀錄顯示,投資、置產族偏愛二房產品,自住客通常會選擇三房產品,自住買家大部分則是高雄市區的新興區和前金區,租屋客有許多是企業客戶,15坪到30坪最受歡迎。

他表示,在林皇宮餐廳開幕前後,林皇宮即曾委託台慶不動產高雄富國明華加盟,代為物色租屋產品,義大百貨、萬豪酒店開幕前後,也有企業高階主管租屋的需求,目前的租金行情,如以二房新屋來看,每月租金大約在1.7萬元到2萬元之間,三房加車位大約介於2.8萬到3萬元,高雄捷運紅線R13凹子底站生活圈的置產、投資,目前的報酬率大約在3%到4%。

林哲諭表示,區域內的大樓新案,目前平均開價在45萬元到50萬元之間,一到五年的新成屋則是每坪介於33萬到35萬元,「等於每坪35萬到40萬元之間的產品,是斷層的」,由於區域優勢,未來一到五年的新成屋有機會向上漲至價格斷層帶。

TOP


3、房地產的爆雷危機?房地產會因為建商貸不到款而崩盤嗎?

2022/11/11 經濟日報 專欄作家 胡偉良

近期金融機構對建設開發業者(建商)的放款日趨嚴苛,甚至無錢可貸。

當下的貸款困境?

由於銀行法第72條之2的限制,使得銀行在有限的資金部位下「難以交替」。亦即過去已取得貸款的舊建案,因工期延長,在無法完工交屋取得客戶的房款的情況之下,建商無法如期還款,銀行也因而無法再受理新的建案貸款申請。 另一個同樣嚴重的問題是,央行為了避免建商養地,要求建商在銀行核準貸款後18個月內,限期開工的政策。

因為興建成本飆漲,已使多數建商縱在建材成本大漲、勞工短缺下,面臨不得不開工的窘境,這類被迫開工的案件愈多,工期延長的問題就愈大,衍生如上所述的問題會更多。 除此之外,也有建商在18個月大限前申報開工後,卻遇到銀行受銀行法第72條之2的上限限制,無法撥發建融資金,這種情形使得建商應變不及,不得不到處求援(貸),連銀行開出3%的高利也只能照單全收。

為什麼金融機構會無錢可貸?

一方面是源自年底的金融檢查,其中不動產授信查核,涵蓋了購屋、餘屋及土建融貸款,也包括了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業務對央行政策之遵循,上述的檢查使得很多銀行近期對放款都保守以待。

另方面,在歷經風險權數提高、銀行購買國外公司債產生的價值減損,國內的一些台幣存款轉換成美金存款、外資離境、再加上今年以來的兩次存款準備率上調,及年底的銀行資本適足率檢查,再再使得各金融機構多採縮減或暫緩房地產的放款來因應。

今年以來,由於建商資金吃緊,以往曾是銀行存款大戶的建商,因為土建融成數降低、工期延長,而不得不多動用存款資金來彌補,這也造成銀行存款的「減少」。 以上因素都降低了銀行體系的可貸放資金。

銀行的突然緊縮銀根會引發房地產業者的爆雷危機 .

前兩天,更傳出所謂行庫的最新「五大管制令」,其中第三條表面上雖說是針對「建商採先建後售」的建案,建商必須先將5成的自備款部分撥入銀行專戶,銀行才願撥款;但根據銀行及建商反應,已有不少金融機構跟進,將該項規定擴大到所有的預售案件,若果真如此,那所造成的災情將不堪設想。

行庫表示,這是在檢視建商把建案完工的財務實力和抗壓性。行庫也說明,現在建商面臨的風險比以前更大,最主要在於原物料價格上揚拉高建材價格,也使建商的財務強度面臨更大的挑戰,使銀行不得不「多管齊下嚴加把關」。

危老都更案件也在緊縮之列,政府多年推動的努力將功虧一簣

聽來似乎有理,但房地產行業原本即具有高負債的特性,這是行業的特色,舉世皆然,少數金融高層在自保下的突發性作為,勒緊了建商脖子,斷絕金援,反而會使建商因資金鏈斷裂而倒閉。而且這一次行庫的緊縮放款是全面性的,連政府近幾年一直努力推動的危老都更案件都不能倖免,稱得上是「通殺」。

這種情形就像2021年8月,中國政府為了遏制房地產過熱,驟然實施”三條紅線”政策,搞倒了中國曾經的最大房地產開發商-宏大集團,也搞垮了中國的房地產業。時至今日,中國政府雖改弦易轍,對房地產業展開全力救援,但在到處都是爛尾樓的情況下,已經難以回天。這正是我們的前車之鑒,如今眼見我們的金融機構竟朝向同樣的方向前行,其威力之猛甚至較中國的三條紅線「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措施如果不儘速改變,後果令人憂心。

TOP


4、建商大獵地 新興蛋白區土地 逆勢加溫

2022/11/13 工商時報 郭及天

房市降溫,推案原料土地市場急凍,過去熱門開發區土地市場交易大幅萎縮,建商開發因此轉向,使得新興蛋白區土地交易加溫。以土地「地段」統計,今年全台具開發規模的億元級土地交易件數,以土城司法園區的「柑林段」17件居冠,台中南屯13期大慶市地重劃「昌明段」、新莊「副都心一小段」各擁13件居次。

大家房屋企研究室副理郎美囡表示,近年來建商在重劃區瘋狂搶地、搶建下,造就許多熱門明星區域,不過這些熱區隨著發展漸成熟,具開發價值土地趨於稀有,地價大幅上揚,開發商、置產族資金門檻拉高,加上房市熱度驟降,轉具有未來發展潛力的新興蛋白區獵地,今年七都億元以上的土地交易熱門地段,大多屬尚在開發階段的重劃區、更新區域,或是科技園區、工業區。

觀察七都億元土地交易最多的地段,台北市以內科「舊宗段」及北士科的「軟橋段」最多;新北市除土城司法園區、新莊副都心外,塭仔圳重劃區的「海山頭段三角子小段」、「泰山三小段」也都有近十件億元土地交易。

桃園以大園客運園區的「客運一段」及機捷A10站的山鼻重劃區「新鼻段」等各八件最多;新竹以光埔二期「新雅段」、金雅重劃區「金雅段」最多。台中除了南屯「昌明段外」,北屯區單元12「長春段」、14期重劃區「洲際段」也都有近十件交易。南部方面,土地交易熱區則集中在台南二空新村及九份子重劃區,高雄市農16特區及仁武工業區周邊。

土地交易熱度,也意味著各界看好未來長線潛力,今年土地熱度全台之冠的土城「柑林段」來說,因劃定為司法園區,價值倍數成長,大家房屋土城海山加盟店店長李忠政指出,柑林段原為農牧用地,10年前每坪單價僅約9萬元,自政府興辦司法園區開發計畫以來,吸引投資人及建商目光,因該區域土地可換周邊住宅用地或商業用地,刺激地價迅速上揚,今年成交行情已超過每坪30萬元,十年間價格成長幅度超過2倍。

TOP

 


1、全球房市 瀕臨衰退臨界點

2022/11/14 經濟日報 編譯林聰毅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新冠疫情帶動的全球不動產榮景已在去年底觸頂,如今世界各地房市正步入金融海嘯以來最全面的不景氣。國際貨幣基金(IMF)警告全球房市正處於「臨界點」,預測在最壞情況下,未來三年新興市場的實質房價將下挫25%,已開發市場則看跌10%。

去年底時,全球房地產業情勢看起來依然很樂觀,當時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38個成員國的房價成長速度,為50年前開始有記錄以來的最快。然而不到一年後,情勢翻天覆地改變。在各地屋主都忙於應付愈來愈難以負荷的房貸利率之際,潛在購房者卻也遭遇一個問題:房價漲幅高於所得增幅。

緊跟在這場房地產榮景之後的,很可能是自金融海嘯以來最廣泛的房地產不景氣,連帶可能使萎靡不振的經濟體承受更大的壓力。如今在牛津經濟研究院的資料庫中,幾乎所有國家的房價明年都將放緩,將是至少2000年以來最全面的房價成長減速。

其中一半以上國家的房價徹底萎縮,為2009年以來僅見。 國際貨幣基金(IMF)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說:「隨著全球央行積極收緊貨幣政策以應付物價壓力,借貸成本飆升和貸款標準趨嚴,再加上房屋估值過高,可能導致房價急劇下挫。」 牛津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史萊特預測,由於支出減少,房市不景氣可能使全球經濟成長減少0.2個百分點,而住宅投資下滑可能導致全球成長再下降0.6個百分點。加拿大銀行也估計,房地產市場低迷將使明年經濟成長率減少0.6個百分點至0.9%。

這種情況已在中國大陸上演,近幾個月房地產危機加劇,在截至9月的一年內,大陸房屋銷售面積較一年前銳減26%。 房地產市場景氣放緩的最大因素是房貸利率。在美國,聯準會的激進升息,促使30年期房貸利率站穩7%,為2008年以來最高,比去年多出一倍以上。歐元區、加拿大、紐西蘭及澳洲的房貸利率也升息多年新高。 市場低迷的跡象清晰可見。 大多數市場的房地產通膨已經放緩,包括德國、澳大利亞和中國大陸。

TOP


2、台經院:銀行2023年貸款業務恐縮減

2022/11/14 工商時報 陳碧芬

國內外機構對2023年經濟展望呈現保守態勢,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依照廠商問卷和分析師綜合研判,2023年銀行業會有二加分、一減項:海外市場拓展、數位金融雙雙利多加分,貸款業務則會有製造業和不動產業衰退而萎縮。

台經院指出,估測2023年將持續面臨地緣政治、金融波動、氣候異常,全球供應鏈生產變動等因素,國際情勢將直接影響台灣經貿表現,經濟展望偏保守。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認為,同期間,生產水準趨緩的製造業,及景氣降溫的不動產業,會延續影響銀行業2023年的貸款業務。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分析,國內製造業累計平均生產指數年增率,由2021年的14.06%減緩至2022年前九個月的3.38%,其中,液晶面板及其組件業、基本金屬業,化學原材料為前三大生產動能減緩的產業。

2023年不動產景氣將出現降溫,市場態勢呈現「量縮價再跌」,劉佩真指出,2022年下半年國內不動產市場的空方勢力加大,業者同時間處於建材、土地及缺工,綠建築等高成本內化壓力,整體利潤空間明顯受到壓縮。 銀行業傳統上的放款兩大對象,製造和不動產業估測在2023年都將度小月,劉佩真認為,銀行業將在海外市場拓展及外幣業務,挖掘獲利的彌補。

TOP


3、銀行搶救資本適足率 祭三招

2022/11/14 工商時報 朱漢崙

年底將至,全體國銀展開搶救資本適足率大作戰,據金融圈人士指出,目前已有三大作戰策略登場,其一,減少承作180天之內的短期融通周轉金放款;其二,爭取能獲信保基金承保的中小企金放款業務;其三,土建融業務儘可能延後撥款。

其中,對於減少承作周轉金放款,行庫主管指出,無擔保的周轉金放款,風險係數是100%,為避免年底檢測資本適足指標時數字不佳,會減少承作,對此金融圈人士則預期,年關企業資金吃緊的情況可能會因此更嚴重。

大型行庫主管指出,金管會每季會對資本適足率三大指標檢測一次,尤其年底會碰到企業界的年關資金調度,因此對各國銀而言在資本適足性的控管會更為棘手,之所以朝上述的大作戰策略努力,主要和三種放款的風險係數有關。

對於中小企業放款,行庫主管指出,雖然中小企業普遍不具有大企業集團的財力,但在風險係數上,只要能獲得中小企業信保基金的承保,則風險係數馬上降至20%來計算,所以也成為國銀來「固樁」資本適足率的重要項目,並且要以能爭取成功送保的授信案為主。

對於土建融,行庫高層分析,在風險係數的各種級距裡,土建融的風險係數最高,特別是以前還有因應土融占土地估價比率、建融現欠餘額占工程總價比率、以及土融與建融合計的現欠餘額占可獲分配不動產的價值比率,分別在60%、50%以下,以及預售屋銷售量達35%以上,就可把風險係數從150%降至100%,但現在全部沒有了,只要是土建融案,一律150%以上,商業區的甚至還要200%,對資本適足率的折損最大。

銀行指出,因此倘若年底的資本適足率數字不夠好看,這個時候就會協調客戶,延後到明年初再撥款,「先跨過年底關卡」。

TOP


4、低自備款建商周轉風險高 常見信託「這情況」錢領光光

2022/11/14 CTwant 林榮芳

行庫圍堵爛尾樓祭出5大禁令,被建商吐嘈都是「現在進行式」,然而,為何看似都有管制,現在建商盤售、跑路仍時有耳聞?CTWANT找到建商帶大家了解建案的金流控管,「其實,消費者保障的最後一道防火牆,還是端看契約怎麼簽及履保是哪一種。」 鑫建築執行長許峻豪以工程總額為10億元的預售建案為例,假設建融可貸6億元,建商要準備4億元資金及支付動用建融的利息。

如果預售熱銷,預收款達10億元,興建過程中,建商完全不動用到自有資金,靠預收款就能支付營建費用;如果銷售預收款達4億元,建商只剩下建融利息的部分要準備;如果預售狀況不好或是採低自備款,預收款只有2億元,代表建商要準備2億元自有資金加上建融利息費用,過程中若碰到營建成本增加或超過預算,建商還要再自掏腰包,一旦自有資金沒有掌控到位,就可能周轉不靈。

目前常見「不動產開發信託」、「價金信託」的請款流程,購屋人將工程款匯到信託帳戶,銀行人員、建經公司會至工地現場拍照確認是否已達本期付款的工程進度,工程確實做到哪,錢就請到哪,但請款也是銀行直接撥款給營造廠,建商不會經手,「建商要拿到錢已經是等客戶對保完成後的事,那時候才是真正有收益,這就是信託機制的安全性。」許峻豪說。

其中,不動產開發信託雖然專款專用避免建商將資金挪用到其他地方,但可能因前期支出都可由專戶中支出,像是砸重金蓋豪華接待中心以及宣傳廣告費,掌控不當即可能造成後期工程款不足,建商跑路後,除了會面臨專戶資金短少的困境,還有債權人順位的問題,不一定能拿回付出款項。

除了上述2種預售屋履約保證機制外,還有「同業連帶擔保」及「公會辦理連帶保證協定」及「價金返還信託」,預售案從上述5項中擇一辦理即可。 東龍不動產董事長王棟隆解釋,「同業連帶擔保」及「公會辦理連帶保證協定」沒有信託和履約專戶,款項是直接匯到建商帳戶,建商若倒閉,則由連帶保證的同業或公會扛起後續續建責任;「價金返還信託」則是將所有消費者繳款都存進專戶,直到完工交屋,建商才能請款,萬一建商倒閉,款項100%可退還消費者。

目前僅價金返還信託最能保障消費者權益,但對建商而言,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業界幾乎無人採用。」王棟隆說,因為這等同建商須自籌更多營建成本,尤其目前銀行收緊銀根,幾乎不可能有建商會採取對自我營運不利的模式進行信託。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建商以營利為導向,並無不法,重點在於有能力制定政策的政府,如何完善制度。

政大地政系主任孫振義向政府提出5點改善建議:1.根據建商資本額與資歷設定預售門檻或比例。2.履保制度改善、同業保證加嚴。3.以先建後售為原則,預售為例外,例如只有都市更新案,及政府主導的開發案才可以預售。4.政府視市場風險可斟酌一定期限內放寬預售比例。5.政府應提供相對應的救濟措施。

孫振義認為,現行預售、履約制度仍有漏洞,尤其這幾年不少因小規模開發案臨時組成的小(新)建設開發團隊,面對市場變數仍有不足以因應的疑慮,在現今市場變動風險下,政府應對預售屋交易安全加速檢討腳步,提出更完整的履約保障機制,才能真正保障消費者權益。

TOP


5、百強CEO曝獵地心法!許崑泰砸6百億蓋「台北雙星」

2022/11/13 民視新聞網 徐詩詠

過去曾5次流標,耗時17年才讓民眾盼到動工的台北大型建案「台北雙星」,可說是好事多磨;其中,承接此案的藍天、宏匯集團董事長許崑泰,過去深耕商用房地產多年,也將其視為「生涯代表作」,誓言要將台北雙星打造成接軌國際的新地標。許崑泰近期接受民視新聞傳播群副總經理胡婉玲的獨家專訪,在《新聞觀測站》中分享自己的「獵地心法」,同時提到對每個建物,都應該要用「百年思維」來看待。

許崑泰直言自己天性喜歡挑戰,不諱言指出台北雙星是一項艱鉅任務,但會如期完成,大約在4年後就能順利完工。 對於當初投標這項「指標案」,許崑泰說,一開始政府公告時,自己思考了快一個月。一方面覺得若是做了會很辛苦,但他天性習慣挑戰,為了精采、積極的人生目標,最後依舊選擇接手這項艱鉅任務,繼續向前衝。 許崑泰指出,自己非常喜歡蓋大樓,所以一開始對台北雙星的案子相當有興趣。

他坦言,投標結果出爐後,藍天宏匯集團並沒有直接得標,排在第二順位。但當時第一順位沒有做,才換到他們接手。他打趣說,好像是當年聯考沒考上「是備取的」,結果前一個最後沒有去註冊。 然而,要打造台北雙星大樓,前期恐怕得投入6、7百億的鉅額資金,加上興建時間相對久,對比藍天宏匯集團其他事業的投報率,為何許崑泰要極力爭取這次機會,他說此案是要以長期投資來看,因為做商用不動產的利潤,雖然相對微薄,但是持續性卻很久。由於他本身就是喜歡蓋大樓,加上因自身電子業表現相當不錯,獲利是比較高的。這讓許崑泰決定一頭栽進去做。

在電子業與商用不動產兩大領域,已經駕輕就熟的許崑泰,過去曾拿下台灣50強CEO的殊榮,面對這幾年的疫情衝擊,他坦言集團產業目前是一好球、一壞球,好球指的是電子業的業績與利潤比往年更好,至於一壞球,就是指在中國商業領域,商場部分多少因為疫情,常常會面臨停營,所以多少有損失。這造成一邊利潤多出來,一邊利潤少掉,兩邊加起來差不多。

另外,藍天宏匯集團過去拿下雙北不少知名BOT案,包括已經開始運作的台北內湖t.Hub內科創新育成基地、新北新莊宏匯廣場等建案,許崑泰在訪問中,則展現自己的雄心壯志絕非如此,包括台北大學位於民生東路上的產學合作中心及校友會館新建營運移轉BOT案、高鐵新竹站的地上權開發案,以及與冠德建設聯手,成功得標位於台北雙星旁邊的E1、E2公辦都更案,都是集團要執行的目標。

至於為何偏好BOT案,許崑泰坦言,因為台灣土地實在太貴,所以集團盡量以BOT案為主,沒有土地成本壓力,加上現金流入相對比較多。 許崑泰分析,台灣企業專攻辦公大樓相對偏少,過去在北市忠孝東路、南京東路與民生東路等商辦大樓,屋齡幾乎都已經4、50歲了,他分析自身優勢,指出理論上這些商辦未來勢必得更新,在還沒更新前,藍天宏匯集團的商辦據點,就能搶得先機。

對於自身獵地眼光,許崑泰謙虛說,自己多次看地的習慣,都是「越看越有緣分」,他更大方分享獵地心法,強調自己會觀察競爭環境,在這塊土地投資周遭環境究竟如何,若競爭太激烈,東西好但投資利潤也不夠,競爭不激烈或發展性比較好的,會是他的優先考慮項目。

至於軌道經濟學,許崑泰分享日本人所提出的觀念真的很有道理,他認為台灣未來的交通軌道占比大,會盡量找在軌道周遭,且至少擁雙地鐵站以上的標的物,這對未來投資的保障度相對高。

許崑泰指出,台北雙星分別有兩棟,一樓為74樓、另一棟為55樓,總共分為三大業種,規劃包括9萬坪的辦公室、5萬坪的商場與1萬坪的五星級酒店。此外,該案另一亮點包括了「公益客廳」,具備了露天劇場、藝廊、表演和多功能空間等功能,一部分則向南敞開,大型活動能跨越多個樓層,在裙樓不同高度觀景露台上,都能欣賞北面的七星山風景,此外民眾到達台階最高層時,透過天窗(空中之眼)可仰望天空和看到高聳如雲的塔樓。

對於公益客廳的概念,許崑泰表示這部分是與SOM共同討論出來的結果,由於在兩棟大樓中間是重慶北路,SOM建議在馬路上方可設計成連通廊道,將兩大樓連結在一起,作為公共空間一般民眾使用,能夠在城市中漫步、散心,同時欣賞山景。許崑泰說,過去電子業經常有擴廠需求,因此讓他從「蓋工廠」變成愛上「蓋大樓」,他撐過去電子業的創業團隊,表現都很優秀,商用不動產在辦公、商場與飯店,集團也經營的有聲有色,他對此相當有信心。

針對台北雙星的設計理念,台北雙星總工程師鄧肯(Michael Duncan)也指出,SOM在世界各地設計彰顯城市特征的高樓大厦。SOM的設計能夠為世界各大城市定義其天際綫感到興奮和自豪。而台北雙星將在西區爲台北營造一個新的象征性地標,成爲歷史悠久的城市中心的新門戶。

就像我們在其他城市的設計一樣,本案不僅僅關注塔樓,還考慮了裙樓和地面層,及其與既有城市生活的連接。 對於投資有一套的許崑泰,私下更是一名「佛心老闆」,過去疫情重創不少產業,讓不少老闆紛紛實施減薪或放無薪假。他卻反其道而行,主動發放「防疫獎金」讓員工「揪甘心」,許崑泰說,因為商場的員工薪水相對沒那麼高,疫情讓萬物齊漲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和員工站在同一陣線,盡量多體諒員工,尤其在疫情期間,大家真的都很辛苦。

許崑泰對員工暖心,但對自己的要求除了勇於挑戰,更是嚴守「紀律」,現年66歲的他相當重視飲食與運動,對於體態也相當要求;他分享自己日常吃飯,就是「澱粉、蔬菜與蛋白質」3件事,飯半碗搭配蔬菜、魚、肉一碗,一直以來始終如一,運動方面他則強調衛福部倡議的333法則,指出自己一週都會快走3次,一次都超過規定的50分鐘。

對於台北雙星的未來發展,許崑泰直言「一定相當美好」,他分析台北雙星屬「六鐵共構」匯集相當多的人潮,一天約有50萬人次進出,這樣的條件放到全世界來看,也是相當稀有的。許崑泰認為,台北雙星加上機場捷運加持,下飛機後能夠直達,可以入住酒店、前往辦公樓層洽商,商務行程結束後,還能前往商場消費購物,帶點伴手禮。

對於台北雙星的期許,許崑泰說,自己蓋大樓有25年經驗,對每一個建物都用「百年」來看待,不僅要把它蓋得好看、好用,百年後也要依舊如此。因為自身有高度興趣,加上旗下電子業本身具備高精密度,可以讓新大樓結合科技,讓大樓的建造過程中,能夠蓋得更好。

最後,許崑泰指出為了完成台北雙星,除了請SOM操刀建築設計,集團也與不少國內外知名公司合作,不惜砸下重本也要完成這項台北未來的「百年地標」。他直言,若現在不做以後恐怕成本會更高,更加困難,至於民眾何時可以看到台北雙星完工,許崑泰則表示大約4年就能蓋好。

TOP


 

【歐亞】臉書粉絲專頁

 

若歐亞資產評價集團寄送之每日新聞造成困擾,懇請來信告知,將從系統作處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