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
Euro-Asia Real Estate Appraisers Firm
電話:(02)2579-3722 / 0800-589-920
傳真:(02)2578-4950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219號6樓
聯絡窗口:

王詠樂 襄理(Zora#230) 陳盈如主任(Becca#235)

葉庭妤(Tiffany#212) 陳臻(Ariana#237)

 

~ 加入官方Line~

房產新聞

  1. 高市社宅與公益出租人將可雙稅優惠 地價稅減徵幅度調高至80%

  2. 國有地標租助炒房?財部這麼說

  3. 實價登錄行情「地板變成天花板」 今年房市恐量縮價跌

  4. 全台三鐵共構生活圈 這3站只要2字頭

  5. 自備180萬可買到45坪 台南、高雄購屋門檻七都最低

產業新聞

  1. 高雄輕軌年底成圓 10大交易量出爐

  2. 胡偉良/政府打房啟動建商大浩劫 2原因房價仍不會跌

  3. 鴻海將在橋科、和發園區打造電動車產業鏈 高雄將成電動車重鎮

  4. 《營建股》隆大取得桃園客運段土地逾4千坪 規劃推住宅大樓

  5. 《傳產》趕末班車 私法人搶買豪宅

 


1、高市社宅與公益出租人將可雙稅優惠 地價稅減徵幅度調高至80%

2023/02/15 / 記者 林耀文

      高市府市政會議(14)日審議通過,修正「高雄市社會住宅與公益出租人地價稅及房屋稅優惠自治條例」草案,放寬社會住宅與公益出租人租稅優惠適用條件及作業程序,以照顧弱勢及青年居住需求,並落實簡政便民。

高市府指出,本次修正重點包括:

(一)、減輕稅負:包括本市社會住宅包租代管地價稅減徵幅度由50%調高至80%,預估將有2823戶受惠。公益出租人適用地價稅優惠稅率,修正刪除都市土地面積限150平方公尺及非都市土地面積限350平方公尺的限制。

(二)簡政便民方面,對符合本自治條例租稅優惠適用條件者,修正由稅捐處依主管機關通報資料主動辦理租稅減免,民眾免提出申請。

高市府財政局長陳勇勝表示,本府依住宅法授權,於107年5月24日制定公布「高雄市社會住宅與公益出租人地價稅及房屋稅優惠自治條例」,希望透過本次修法,鼓勵房東加入社會住宅包租代管及租金補貼計畫的意願,加速解決弱勢市民租屋需求。

TOP


2、國有地標租助炒房?財部這麼說

2023年2月15日 / 記者 顏真真

       針對立委質疑會住宅進度明顯落後,政府卻輕易招標地上權,美其名是活化資產,實際上助漲炒房,財政部今(15)日回應表示,已配合提供興辦社會住宅所需不動產,並在招標前徵詢主管機關需求意見,還強調國有土地屬全體國民所有,其經營管理的利益歸全民共享,應配合公共利益、國土復育、環境保護等政策目的,並應彈性運用土地使用權以多元釋出方式,創造永續財源。 財政部國產署指出,該署向來積極主動配合內政部推動社會住宅政策,截至112年1月底,配合內政部指示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興辦社會住宅,提供出租25處、10.34公頃土地,捐贈73處、17.12公頃土地及102筆房屋,出售21處、9.73公頃土地予該中心,目前國產署已出租9處、捐贈21處、出售15處土地及捐贈102筆房屋。國產署並配合保留578筆國有土地、1處國有房地(土地面積75.08公頃,房屋13戶)供內政部營建署及地方政府辦理社會住宅先期規劃。

       除上述依內政部規劃需求保留國有土地暫不活化利用外,國產署自111年起就選定招標設定地上權的土地,屬住宅區且符合社會住宅興建條件者,亦先徵詢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確認無使用需求,始續行招標設定地上權相關作業。因此,國產署111年辦理5批次招標設定地上權作業,其中屬住宅區的27處土地,均已徵詢住宅主管機關評估無興建社會住宅需求。

       至於陸軍保養廠(即六張犁營區),國有土地初始面積9.79公頃,於94年間辦理都市計畫變更,其中2公頃道路用地配合地區交通動線需求調整,並由臺北市政府以撥用方式取得,國產署亦依都市計畫規定回饋2.63公頃公園用地,其餘土地變更為第三種住宅區(特)區分為A、B、C、D、E5處基地,其中A(約0.56公頃)、B(約0.9公頃)基地已由台北市政府興建社會住宅,C、D、E基地部分。

       國產署亦曾在110年1月27日邀集內政部營建署、住都中心、國防部軍備局及台北市政府等單位研商,獲致共識略以,為解決政府推動社會住宅政策需求並兼顧國家整體財政目的,D(約1.2公頃)、E(約0.83公頃)基地由住都中心評估規劃興辦社會住宅,C(約1.59公頃)基地由國產署依國有財產法等相關規定以公開招標設定地上權方式活化運用,標脫後的權利金及地租收入,可挹注國軍老舊營舍改建基金。

TOP


3、實價登錄行情「地板變成天花板」 今年房市恐量縮價跌

2023/02/16 / 

       展望2023年房市,不得不從2022年的市況說起,因為上半年景氣大好,下半年卻因為地緣政治、央行升息等議題影響,讓買氣急轉直下,而房市向來「量先價行」,加上未來一年還有經濟展望不佳、房市政策趨嚴、供給大增、總統大選等變數,業者多保守看待未來一年的市況,認為房價有機會在部分地區出現明顯修正。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2年累計至11月,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為29萬1,158棟,較2021年同期下修6.6%。台北市不動產仲介經紀業公會理事長郭子立推估,2022年全年交易量會落在32萬棟左右,是近6年來首次出現衰退,且下半年買氣明顯轉冷。

       價格方面也是「虎頭蛇尾」,根據永慶房產集團統計其內部成交資料,發現7大都會區2022年各季度房價走勢由漲轉跌,第1季、第2季還普遍有明顯成長,但第3季之後,漲幅開始收斂,甚至到了第4季,除了新竹縣市、新北市、桃園市仍有1%左右的「上漲」之外,其他都會區已經轉為負成長。 造成房市走弱的原因,有3大關鍵,包含升息、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新的一年,房市有機會回溫嗎?整體而言,市場對成交量看法相當一致,認為會進一步萎縮,但對價格看法分歧,有些業者認為會盤整,有些則認為會下修,但都偏保守看待。

       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預期,台灣房市將盤整3年,因為《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通過後,政府打房的動作會縮手,市場將回歸正常機制,但是建築材料成本上漲,以台中市為例,這2年平均房價從每坪20萬元上升到45萬元,建築成本從每坪8萬5,000元漲到14萬元,成本不降、房價也「已經回不去了」。 過去1年房價漲得又快又急,但目前大環境並沒有支撐房市繼續往上的條件。

       因此,永慶房產集團業務總經理葉凌棋表示,從交易量萎縮,以及7大都會區房價鬆動的狀況來看,「量先價行」幾乎可確定房市多頭已到盡頭,實價登錄的行情可能從「地板變成天花板」。 再加上2023年還有一些變數要注意,除了經濟展望不佳,《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也顯示政府打擊房市炒作的決心。雖然內政部代理部長花敬群證實,預售屋禁換約將不溯及既往,但政策趨嚴,預售屋的下車潮早已湧現。永慶房產集團統計各房屋買賣平台,發現2022年12月的預售屋轉售案件高達2萬2,658筆,較2021年同期大增41%。 除此之外,2021年住宅建照核發的宅數爆出天量,達17萬465棟,2022年累計至11月也高達16萬5,792棟,是1994年以來最高數量。

        而取得建照之後,這些新增供給將陸續在預售屋市場、新成屋市場釋出,葉凌棋推估,2023年至2025年,預售屋完工戶數會超過15萬戶,大量成屋進入市場,勢必將造成衝擊,累積大量賣壓。 而預售屋向來是房市的領頭羊,在供給大增、需求下降的狀況下,2023年預期房市價跌量縮,尤其過去超漲的地段,更有可能出現較為明顯的修正。陳賜傑觀察,像是7都當中,新竹縣市、高雄市在2022年上漲都逾10%,購屋人在出價時,就可以相對地下修預算,避免買在波段高點。

TOP


4、全台三鐵共構生活圈 這3站只要2字頭

2023/02/15 / 記者 朱語蕎 

       永慶房產集團根據實價登錄資料,彙總了全台六大三鐵共構車站的交易行情,並依照地區進行排序。其中,台北車站以平均單價70.1萬元為六大車站中最高,板橋車站則以交易量578件獲得冠軍。 「軌道經濟」已經是目前房市的一門顯學,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表示,鐵軌建設不僅跳脫地域限制,實現台灣一日生活圈,並能帶動區域發展,吸引人潮與產業入駐,成為房市熱門指標之一。 台北車站作為首都的交通核心,為全台輸送量最大的車站,多鐵共構的特性同時也吸引了大批商家及住客,陳金萍表示,林森北路、南京西路以及中山北路一帶皆是熱門區域,並以大樓物件最為熱銷。

       交易最為暢旺的板橋車站位於板橋區的精華地區,周邊不僅有新北市政府,也連通板橋大遠百、誠品以及秀泰影城等休閒娛樂場所,陳金萍表示,板橋車站做為「新板特區」的核心,周遭的海山學區、板橋高中都是知名學校,在學區加持下,非常適合家庭定居在此。目前板橋車站周遭平均單價落在53.8萬元,年交易量達578件,中山路一段、漢生東路都是熱門路段,房市十分熱絡。 尚有軌道建設持續中的桃園車站,匯流了台鐵、捷運綠線以及捷運棕線,捷運綠線預計將於2027年底完工,而2029年起將會分階段通車。

       雖捷運工程尚未完工,但已吸引大量消費者入手,陳金萍表示,桃園車站去年交易量達517筆,幾乎與板橋、台北車站不相上下,其中,復興路、民族路以及中華路皆是熱門路段,平均單價落在26萬元,相對於北部地區其他車站,桃園車站價格更為親民,房價也保有一定增值空間,適合小資族入手。

       此次統計平均單價最實惠的是高雄新左營車站,陳金萍表示,新左營車站附近有新光三越左營店、漢神巨蛋以及彩虹市集,去年周圍交易量有306筆,平均單價落在25.6萬元,交易物件多以住宅大樓為主,同時因腹地較大,透天厝物件也受青睞。 陳金萍分析,目前各都市的核心蛋黃區都在迅速發展,通過交通互相串聯,地區之間來往將更加緊密,因此「逐軌道而居」絕對是往後幾年的不變趨勢,而三鐵共構車站更是集合長、短程距離,讓移動不再侷限於特定區域,無論是繁華熱鬧的北部車站亦或是深具潛力的中南部車站,民眾皆可依照自身需求去選擇適合的物件。

TOP


5、自備180萬可買到45坪 台南、高雄購屋門檻七都最低

2023-02-15 / 記者 項瀚

       房仲業者統計,台北市之外,主要都會區年輕人的平均購屋總價為900~1360萬元,推估2成自備款達180~272萬元。專家指出,在房市冷卻之際,業者為吸引消費者購屋,可能會釋出更多降低買房門檻的政策,例如過去較常見到的「公司貸」。 政府有意推動新政策,幫年輕人存頭期款的第一桶金。據聯徵中心資料,除了台北市以外的主要都會區,30~35歲年輕人去年Q3的平均購屋總價900~1360萬元;核貸的中位數大概是8成,也就是說首購大概要準備2成的自備款,推估自備款的金額也要180~272萬元。

       房價購屋負擔較大的是新北市,自備款要準備272萬元,可以買到36坪的房子。購屋負擔相對較輕的是南部,台南、高雄自備款約180萬元,台南可以買到45.7坪,高雄市可以買40.5坪。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對於年輕人來說,要購買房子第一道難題就是自備款,後面的房貸雖然負擔仍沉重,但可以透過30年期的方式,拉長還款期限降低每個月的負擔,大致還能夠承受。

       曾敬德指出,若政府朝向協助年輕人存錢購屋,的確讓年輕人更有機會早一些圓夢。而開發商也會針對年輕人的需求,盡量控制預算設計類似總價的住宅,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長期也會讓更多的資金與需求進入房市,對於剛性產品帶來支撐。 東森房屋研究中心經理葉沛堯補充,當房市冷卻時,業者為吸引消費者購屋,可能會釋出更多降低買房門檻的政策,例如過去較常見到的「公司貸」。另外,過去也曾有小資族在猶豫是否要透過信用貸款來湊頭期款,但民眾仍要留意自己的財務負擔能力,以及自身對買房的需求性。

TOP


 

 

 

1、高雄輕軌年底成圓 10大交易量出爐

2023年2月16日 / 

       高雄市政府日前喊出輕軌全線預計年底通車的目標,目前僅剩C25新上國小站至C31聖功醫院站正在施工,距離「成圓」只剩最後一哩路。信義房屋盤點2022年高雄輕軌全線交易量最多的TOP 10站點,位於美術館的C22聯合醫院站、亞灣區的C8高雄展覽館站分居前兩名;在地房市專家指出,隨著高雄基礎建設逐步到位,尤其以鐵路地下化、輕軌等交通建設為城市帶來最多改變,其中,美術館特區、亞灣區原本就是高雄指標的住宅區段,在交通利多加持下,交易價量也會明顯受到帶動。 信義房屋統計實價登錄資料,盤點2022年高雄輕軌全線站點周邊一般住宅交易量最多的排行榜(公寓、透天、電梯大樓與華廈),依序是C22聯合醫院站、C8高雄展覽館站、C28高雄高工站、C7軟體園區站、C23龍華國小站、C31聖功醫院站、C29樹德家商站、C37輕軌機廠站、C1籬仔內站、C10光榮碼頭站。

       信義房屋高三區協理周清源指出,過去外界常認為,半導體南下高雄設廠的話題帶動了港都房市,但去年卻受到整體景氣走弱、設廠布局有變等狀況,使房市有所冷卻,不過,以在地觀點來說,高雄房市的支撐點不光是半導體大廠設廠等「短暫的火花」,反而是交通等基礎建設逐步到位,才是真正的支撐基礎。 周清源表示,例如北高雄美術館特區一帶,過去沒有捷運、輕軌等大眾運輸系統行經,輕軌通車後,加上台鐵地下化也增設了美術館車站,可說是補足了這片拼圖,並將美術館特區、農16特區等密集住宅區串聯了起來。

       南高雄部分,周清源認為,亞洲新灣區的幾個站點周邊都是房市極具競爭力、發展性的區段,除了政府重大建設聚集,如輕軌C7軟體園區站至C9旅運中心站,區段不僅有豪宅產品、國宅產品、中古屋透天及電梯產品等,選擇性也很多元,連帶讓交易量也穩定維持不墜。 也因此,從去年輕軌站點周邊交易量來看,顯示出美術特館、亞灣區等原本就是高雄指標的住宅區段,在交通利多加持下,交易價量明顯受到帶動。 周清源亦指出,今年一般預估房市不會比2022年更樂觀,買賣雙方態度都呈現觀望,針對仍有剛性需求的自住客,建議更應鎖定具備交通機能、地點優越、周邊有重大建設推動等條件的區域,只要未來發展性不會不足,無論是久住或日後有轉手需求都能符合當下需求。

TOP


2、胡偉良/政府打房啟動建商大浩劫 2原因房價仍不會跌

2023年2月15日 / 胡偉良

       為了防止2020年之後的房價逐漸走高,政府從2021年開始啓動打炒房措施,只是打著打著,到了中期,竟然演變成嚴苛凶惡的全面打房,在情況愈演愈烈下,打的建商哀鴻遍野、苦不堪言,打房情勢若持續下去,估計全台真的將有半數以上的建商將被迫退場,並留下不少的爛尾樓。 18個月的動工限期 銀行停貸壓垮建商 建商小規模基地的買地開發案可能還好,但若是大規模基地的建案或危老案件,那麼幾乎可以確定,縱然從提送申請開始計算時辰,平均也要花上18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通過主管機關的核准取得建照,更不要說建商還要花時間準備資料、調度資源。 2022年1月政府的第五波打房,規定了借款人應「切結18個月內動工興建」,隨後央行調整銀行貸款的風險權數,加上連續2次調升存款準備率,大量台幣資金轉存美元,種種措施下大幅緊縮了銀行的可借貸資金。

        緊縮之下,果然建商紛紛爆雷,大型建案和危老改建案紛紛中槍,因為無法如期取得建照開工,造成建商資金慘遭抽離、利率加碼,甚至停止貸放,建商資金鏈因而斷裂,求救無門。 為什麼危老改建的核定 要花費那麼久的時間? 以台北市為例,過度的審查,承辦人員人數不足、經驗不夠是危老核定大幅延誤的主因;公家機關承辦人員辦事的積極度原本就不高,也沒有動力去解決問題,再加上前市長的「自以為是」,於是「危老改建加建照核定天數大幅延宕」成了常態,申請人普遍為此「苦不堪言」。 房市內憂外患 建商的大浩劫即將開始 2022年起的利率調升、存款準備率調高,不僅讓廠商利息費用提高,甚至貸不到款,所有建商無一倖免。

        2021年以來的營建成本因原物料成本、人工短缺而大幅提升,使得建商大幅調漲房屋售價因應,哪知2022年世界經濟情勢大變,房市急涷,在內憂(營建成本大漲)外患(買氣觀望)下,中小型建商將入不敷出,難以安度難關。危老改建推動初期 會助長房價 危老改建在初期,推動者為爭取住戶同意,往往必須給地主優厚的改建條件,也因此墊高了改建後對外出售房屋的房價,因此,平心而論,在危老都更案量還不夠多的情況下,危老改建建案只會助長房價。只有在改建案大量開花結果後,才可能因供給量夠多,「以量制價」產生平抑房價的功能。

       廠商資金能力弱 危老都更全面夭折 政府花了大量公帑、時間推廣的危老改建,幾年下來,確實成效顯著,可惜危老改建的建商大半規模較小,甚至是臨時性的烏合之衆組合,廠商資金能力較弱,加上危老改建審核時間太長,在台北市大多很難在18個月取得建照,因此在市場資金緊縮後,台北市的危老建案幾乎都難以為繼,我們可以從台北市實際動工比例不到核定數量4成這個現象看出端倪。 選舉失敗 拿建商當祭品 老屋改建政府鼓勵、推廣多年,好不容易小有成就,如今因選舉失敗,為了找替罪羔羊,竟把建商的預售新屋當祭品,全面打壓房市、危老改建。但是,這波房價上漲,真的是建商炒作造成的嗎?2003~2014年的建築業確實存在暴利,這一階段,除了2008年的金融風暴,房價短期回跌外,基本上是一路飆升,愈早買賺得愈多。這段期間的房價快速上漲是資金行情下,加上地主、建商、代銷、投機客聯手炒作的結果。

       2015年後房市週期轉向衰退,房地產利潤直直落,建築業遂漸淪為代工行業,不再享有暴利。 2020年房市重新走向復甦週期。 2021年因為各國央行採貨幣大放水救市措施,造成全球資金泛濫,加上貨運塞港,造成全球原物料飆漲,台灣則因科技廠的大量擴建,惡化了原本就已缺工的營造勞工市場,房地產業的營造成本因而大幅提高,以台北地區為例,一般水準的15樓建案,每坪營造成本從原本的12、3萬元,增加到19萬元以上,平均每坪增幅達7萬元之多,估計全台營造成本漲幅都相差不多。營造成本飆漲 造成房價愈低的地區漲幅愈大 每坪7萬元的增幅在每坪房價100萬元的地區,只佔了7%,但是到了原本房價25萬元的地方,房價來到了32萬元,漲幅可就來到28%之多了,原來房價愈低的地區,漲幅愈大,這是成本上升帶動的房價上漲。

       此時,聰明的投機客把握房價看漲的機會趁勢介入,藉利多消息,進一步的炒高了房價,也造成南部部分地區,40%、50%的驚人漲幅。 打房真的能打下房價嗎? 重點在所得 恐怕不能,現在房市不景氣,觀望風氣濃厚,不用打房,建商都只能保本,再打,除了出現爛尾樓,房價也難再下修,但是把房地產業打垮,日後產生的後遺症將是房價漲的更凶,民眾買房負擔更大,其實,高房價的問題出在所得沒成長。

       土耳其地震的啓發 老舊建物應全面更新 這次土耳其地震造成的房屋崩塌,透過電視畫面,我們可以觀察到並不是全面性的倒塌,而是局部性;也就是一片斷垣殘壁的週邊,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大致完整的房子,這也顯示了依「好的設計施工興建」的房子和「胡亂設計施工」的房子在抗震上是存在著很大差異的。 再回頭看看台灣的情形,1999年921(地震)之後,台灣大幅度修訂了建築物的設計施工規範,2016 年2月6日的高雄美濃地震、2018 年2月6日的花蓮大地震,都是6級的震度,都造成了不少的建物倒塌和人員傷亡,而當中就沒有2000年之後依新法規設計施工的房子,這也驗證了新法規下建物的安全性。 反之,2000年之前的舊房子,不論是公寓或大樓其實都存在著不小的安全疑慮,這些不安全參房子的佔了台灣現有參房屋近8成的比例。

       台灣社會其實需要對這些老舊建築做全面的更新。老屋不安全 打垮了新屋市場後怎麼辦? 這時候民眾的換屋是為了住得更安全、舒適。打垮了房市、新屋市場後,我們只能心驚膽跳面對下一次地震的來臨。 品嘉建設及尚禹營造創辦人、老屋改建協會理事長。台大土木系、營建管理博士、商學博士、法學博士,曾任新北市建照預審委員會委員、新北市都市更新審議委員會委員,著作《房地產勝經》、《房地產趨勢大解密》、《做個房地產的市場贏家》。

 

TOP


3、鴻海將在橋科、和發園區打造電動車產業鏈 高雄將成電動車重鎮

2023/02/15 / 記者 林耀文

       鴻海集團持續投資高雄,將完備電動車產業鏈!去年宣布進駐高雄和發產業園區及橋頭科學園區,成立台灣電芯研發暨試量產中心及打造電動巴士、電芯生產基地後,今(15)日鴻海科技集團由董事長劉揚偉,再度親率高階團隊拜會高雄市長陳其邁,打算在高雄建立完整電動車關鍵零組件供應鏈。在產業投資增加就業機會帶動下,可望讓周圍橋頭、大寮房市,提升購屋需求。鴻海集團近年積極投入電動車、儲能系統等新事業佈局,呼應高雄市政府傳產數位淨零雙軸轉型政策,目前在高雄推動重點包括電動車產業、智慧城市及軟體研發三大方向,目標是協助高雄成為相關產業領域發展的新典範,並能整城輸出到國際,對高雄推動產業轉型,發展電動車產業及智慧城市相關應用至為關鍵。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今在拜會時除再次推崇高市府行政效率高,並提到會大力推動電動車產業在高雄發展。他也強調,高雄是新南向重要對接窗口,有全台最大商港及廣大生產腹地,非常適合做為電動車生產基地,未來電動車相關零組件可在高雄生產,除有效分工更能掌握產業下游發展契機,也能帶動產業上游發展,創造電動車商機。 劉揚偉指出,除原有進駐和發產業園區成立電池中心外,鴻海也規劃在橋科園區建立電池產業生態鏈,包括電芯、電池包、LFP正極材料、負極材料、先進電池材料等。未來將擴大支持高雄,邀請台灣電池產業的合作夥伴一起到橋科投資,盼能打造更先進完善的高雄電池產業園區,進一步推動電動車與智慧運輸的發展,完備高雄電動車產業鏈。

       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電動車是全球發展趨勢,他上任後積極推動高雄電動車產業發展,爭取關鍵大廠投資高雄,並與中央密切合作加速橋科開發期程從原定6年大幅縮短至3年,包括鴻海集團、順益汽車、明碁材料等多家電動車大廠都插旗進駐,搭配未來國家級自駕車聯網試驗場域落腳橋科,形成完整電動車生態系。 陳其邁強調,高雄在金屬材料、車身鈑金件、電巴檢測方案都有厚實的基礎,加上充足人力與用地,市府積極部署電動車產業在高雄生根發展,更是推動高雄產業轉型非常重要的一環。 結合鴻海電動車研發製造能量,從材料、電解液、隔離膜到製程設備等,形成在地產業聚落,市府將扮演企業最強夥伴,跟鴻海攜手打造高雄成為全球最強電車基地,更是智慧交通最重要的生產城市。

TOP


4、《營建股》隆大取得桃園客運段土地逾4千坪 規劃推住宅大樓

2023年2月15日 / 

       隆大(5519)從2014年開始佈局桃園機場生活圈,在鄰近桃園喜來登酒店和桃禧航空城酒店的大觀路上購地,15日公告,再取得1,658.96坪建地之後,已經完整取得4,147.41坪建築基地,未來預定推出20多層的住宅大樓,產品定位和銷售期程,目前正在規劃中。 隆大15日發佈重訊,以每坪33萬元,總價5.47億元,取得桃園市大園區客運一段0054-0000地號一筆土地,面積約1,658.96坪。 隆大總經理洪茂源表示,同一基地總共面積有4,147.41坪,最早由隆大與另一家建商合作,在2014年共同向交通部標得,隆大持有30%,後續再買進另外30%的持分,累計達60%。 他說,15日公告買進該基地40%之後,就已完整取得該建地4,147.41坪的全部持分了,累計總花費超過10億元。

        洪茂源指出,該重劃區的基地屬於桃園機場生活圈,是桃園市大園區客運一段的地王,鄰近就有桃園喜來登酒店和桃禧航空城酒店,距離青埔捷運站也很近,未來預定推出20多層的住宅大樓,至於產品定位和銷售期程,目前正在規劃中。 隆大今年1月營收6,847萬元,年減67.67%,洪茂源表示,主要是自建案部份只有餘屋銷售過戶,因此,營收才會下滑,不過,隆大今年除了「鳳凰冠」大樓的成屋銷售,剛完工、總銷8億多元的45戶透天案「隆大鳳凰」,也將開始銷售,貢獻營收。 他說,至於預售已逾80%、總銷20多億元的「鳳凰頌」,預定今年8月底完工,取得使照,開始辦理過戶,並從第四季初入帳。

 

TOP


5、《傳產》趕末班車 私法人搶買豪宅

2023年2月16日 / 

       平均地權條例過關,豪宅交易未來將受到衝擊,不少富豪趕在新法上路前以私法人購置豪宅。去年12月,光台北市至少就有8家法人公司購置豪宅,根據實價登錄顯示,最新一件為英屬維京群島商耐思科技3.4億、每坪178.6萬元,購入「華固天鑄」36樓戶,為近三年新高價。 房仲業者指出,近年富豪以公司法人購置豪宅相當普遍,據推估約有近半的豪宅交易登記買主均為法人,在平均地權條例新制過關後,未來法人購置住宅採許可制,等於大幅限縮富豪購置不動產財務操作的空間。不過,不少台商或傳產家族企業趁房市降溫,積極看屋為家族置產,一次就買個兩、三戶,顯示長期持有不動產仍是富豪們資金規劃的主要方式。

       去年12月實價登錄已揭露的豪宅交易中,一個月至少有8間法人公司出手購置豪宅,其中有6筆都以無貸款交易,包括世偉開發和明曜百貨,各自以4億現金買入「冠德信義」13和14樓;大豫實業、大咸實業分別各以3.2億、每坪222萬元無貸款買下「西華富邦」37樓各一戶。 此外,鴻益投資以現金1億入手中正區豪宅「皇翔紫鼎」24樓,新億投資以無貸款買進大直「冠德萊特莊園」8樓,壽元開發以2.24億買「華固名鑄」18樓。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平均地權條例上路後,法人購屋將採申請許可制,降低法人置產的彈性,原本就有計畫以公司名義置產的高資產族,便積極在法案上路前布局,其中不乏以無貸款的方式購置,顯示這類高端買方現金流豐沛、置產需求仍強。 雖然房地合一稅2.0上路後,法人置產的節稅功能大大降低,不過公司購入豪宅,不少做為招待所使用,被視為商業往來的資源,具有展示公司資本實力的意味,相關費用包括買賣時所要支付的仲介費、裝潢費、精品家具,和入住後水電瓦斯、社區管理費等,可認列為公司支出,仍有不少富豪會採取以公司法人名義置產。

 

TOP


 

 

【歐亞】臉書粉絲專頁

 

若歐亞資產評價集團寄送之每日新聞造成困擾,懇請來信告知,將從系統作處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