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房產新聞
產業新聞
桃園市政府召開第一次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會議,以2050年為未來桃園發展願景,進一步規劃出桃園未來4年、8年、12年必須完成的各項短中程工作,包括引導城市有序發展,大型公設布局、人行空間等重要議題都將陸續納入討論。而鐵路地下化廊道與大眾捷運場站周邊土地也將成為桃園都市發展的轉型契機。
會報以具共識的空間規劃願景為基礎,分由空間革新組、城市美學組及人本環境組併同推動,都市發展局擔任會報幕僚單位,採跨局處協調方式進行, 都發局表示,桃園既有城市架構是以鐵路沿線與台1線兩側零散發展,目前已逐步形成桃園、中壢與航空城三大發展核心,未來配合軌道建設的推動,可以預見鐵路地下化廊道與大眾捷運場站周邊土地將成為轉型契機,並促使桃園、中壢舊城區有再發展的機會。
都發局表示,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成立四大目標,包括有序發展、整合資源、預算分配及補助爭取,會報作為市府空間議題平台,突破過去各局處各司其職的本位主義,未來各機關合作能更有效率地解決空間問題,共同爭取預算,逐步打造更宜居的桃園。
新台17線南段開闢工程都市計畫變更案,日前經內政部都委會大會審議通過,預計115年底全線通車。未來新台17線全線開闢通車後,將可縮短橋頭至左營26%車行距離、減少30%行車時間,建構完善便利的交通路網,將是加速半導體產業聚落形成的最佳推手,同時讓茄萣、梓官、橋頭等濱海地區享受通勤有感的便捷交通,也讓濱海區的2字頭海景宅,逐漸受到市場矚目。
新台17南段工程都市計畫道路路線,範圍自左營區中海路以北400公尺以南至南門圓環,計畫面積約5.29公頃,涉及左營海軍軍區範圍,在兼顧國防戰備需求的前提下,高市府綜合考量健全交通路網、發展地區經濟、文化資產保存及維護相關市民權益等面向,市府團隊密集於過去一年內,展開多次現地會勘,並透過道路線型研商會議與軍方協商,確立「調整最小路幅寬度」、「牴觸最少營區範圍」之原則,在兼顧交通安全與效率的需求下,完成路型規劃任務。
同時軍方回應地方民意需求,同意市府基於最小衝擊原則之規劃,推動全長5公里的南段工程,並配合辦理本計畫道路所行經軍方土地之都市計畫變更,市府團隊也將全力配合軍方保存海軍忠烈將士紀念碑之核心需求,在車道數不變之前提下,透過設施帶、分隔帶、大排的設計優化,並調整待開闢之都市計畫道路寬度(中海路以北自50公尺降至40公尺、中海路口至介壽路自40公尺降至30公尺),減輕軍區及周邊住宅區之衝擊。 根據高市交通局數據評估,未來新台17線全線開闢通車後,將可縮短橋頭至左營26%車行距離、減少30%行車時間,實際換算車行距離縮短2.6公里,節省旅行時間約15分鐘,同時轉移翠華路30%~50%車流,維持翠華路道路服務水準最少在D級以上,建構完善便利的交通路網。
市調顯示,看好115年新台17線將全線完工通車的交通便利前景,加上坐擁無敵海景與2字頭價差效應,包括濱海區的蚵仔寮漁港一帶,2字頭海景宅吸引更多首購族與置產客看屋,新台17線北段一帶,也有太普、皇苑等品牌建商已儲備大筆基地,預計規劃高質感海景大樓,並等待通車後的有利推案時機。
平均地權條例子法,內政部規畫將於今年7月1日上路,從去年開始,包括預售、新成屋與中古屋市場都受到波及,從去年第一季開始,全台買賣移轉棟數逐季走跌,今年首季6萬4291棟,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24.2%。由於銀行限貸令與18個月動工,甚至針對不同規模的建商按銷售與工期核撥建築融資,南部建築業界已擔憂恐將有財務週轉失靈的現象造成爛尾樓事件,加上市場傳出仍有最後一波投資客掃房潮,都對後市發展帶來更多變數。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總監郎美囡表示,平均地權條例子法宛如房市緊箍咒,掐住投資資金流向,搭配升息及不動產選擇性信用管制,房市交易驟減,今年首季買賣移轉棟數被打回原形,如今政策定案,自用買方成市場主力,不動產市場持續上演買賣拉鋸戰,雙方試探底線,每月交易高低起伏,預期待總統大選後應能塵埃落定。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指出,今年1月底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三讀通過後,卻拋出「不溯及既往」的震撼彈,預售屋賣方即刻收手,房價盤整程度有限,不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上路仍會產生三大影響。
首先,是預售市場將以自用客戶為主結構,可預期在現今經濟狀況下,將出現蓋不出來的落跑建商,消費者要自求多福。 其次,不動產戰線更長,戰場更大。法規限制投資複雜度將大幅增加,受衝擊最大的高價住宅,在私法人不能持有後,將得搭配更多的財務規劃,這也促使資金轉往非主流產品,並可能衍生出新的規避方式造成意料之外的亂象。
其三,利差還是多數資金轉進者的想望,低價與利多兼具的區域,當資金潮水湧現,恐依舊是投機份子的心頭好。 南部房市近來盛傳,從去年開始,銀行限貸令與18個月動工要求,已讓不少中小型建商的財務運作壓力加重,也因房價陷入盤整,一些投資金主陸續退出房市觀望,也讓一些建商的財務週轉更吃緊,也有少數業者傳出支付廠商的貨款延後,更讓業界擔心市場買氣觀望若再持續半年,少數財務槓桿操作太高的業者,可能將出現週轉不靈或跳票窘況,預售屋市場就會出現爛尾樓現象。 同時市場也盛傳,在平均地權條例子法七月正式上路前,仍有一批投資客搶最後一波掃房時機,讓業界也擔心日後交屋前,是否出現大量違約或倒貨潮,值得消費者多加注意了解。
新店十四張(B單元)區段徵收案所屬都市計畫主要計畫日前經內政部審定,新北市政府即日起接續啟動地上物查估作業,近期將陸續以公文通知土地所有權人,屆時請土地所有權人、地上物所有權人、管理人及耕作人配合到場,以維自身權益。 新北市地政局表示,「新店十四張(B單元)區段徵收案」開發面積約34公頃,範圍東橫跨新店中正路兩側,西臨溪園路,南以十四張路為界,北至復興路,位處捷運環狀線及安坑輕軌交會,配合大眾運輸導向發展,區內規劃3.59公頃商業區、10.88公頃住宅區。
區域內另劃設公園、社會福利設施、學校(文中小)、停車場(兼供轉運站及捷運設施使用)、機關、抽水站及道路等公共設施用地約19.34公頃,透過道路系統串聯。 地政局指出,區域開發完成後,將可連接南側已開發完成之新店中央新村北側附近地區區段徵收區,完善地區發展,打造溪南商業發展、休閒遊憩兼具都市防災之宜居空間。
591房屋交易網新聞公關組副主任畢務潔指出,新店十四張重劃區相較於央北重劃區更近距捷運十四張站,未來房價跳漲力道更為強勁,以目前央北重劃區7字頭房價而言,十四張有機會挑戰8、9字頭,成為下一座指標重劃區,房價有機會比肩北市蛋白區。
被稱為「史上最重打炒房」措施的平均地權條例子法,內政部規畫今年7月1日上路,該政策自2021年12月底內政部通過修法草案,即引起市場驚慌,預售市場不得不轉換行銷策略之下,中古屋市場也受波及。從2022年第一季開始,全國買賣移轉棟數逐季走跌,今年首季6萬4291棟,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24.2%;此外,觀察今年單月移轉量,3月份全國突增至2萬7243棟,睽違8個月的單月新高,但4月又驟減,市場交易不明朗。
大家房屋企畫研究室總監郎美囡表示,平均地權條例子法宛如房市緊箍咒,掐住投資資金流向,搭配升息及不動產選擇性信用管制,房市交易驟減,今年首季買賣移轉棟數被打回原形,如今政策定案,自用買方成市場主力,不動產市場持續上演買賣拉鋸戰,雙方試探底線,每月交易高低起伏,預期待總統大選後應能塵埃落定。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指出,今年1月底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三讀通過後,卻拋出「不溯及既往」的震撼彈,預售屋賣方即刻收手,房價盤整程度有限,不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上路仍會產生三大影響。
首先,預售市場將以自用客戶為主結構,可預期在現今經濟狀況下,將出現蓋不出來的落跑建商,消費者要自求多福。 其次,不動產戰線更長、戰場更大。法規限制投資複雜度將大幅增加,受衝擊最大的豪宅,在私法人得經許可才能持有後,得搭配更多的財務規劃,這也促使資金轉往非主流產品,並可能衍生出新的規避方式,造成其他亂象,例如從法拍市場找出路。
郎美囡分析,新法規定私法人買受住宅改採許可制,預期法人購置不動產轉向商用,並大幅減低豪宅交易量,然而內政部表示私法人參與法拍,可保全債權人債權並穩定不動產金融市場,故納入免經許可範圍,此舉添增私法人進入法拍市場的可能性。 其三,利差還是多數資金轉進者的想望,低價與利多兼具的區域,當資金潮水湧現,恐依舊是投機份子的心頭好。
內政部昨天公布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訂定新規,公寓大廈未成立管委會且建築物公共安全或消防安檢不合格,一律限期兩年內需成立管理組織及完成報備,若逾期未成立,可按戶裁罰,每戶最高罰廿萬元。 內政部營建署指出,鑑於高雄城中城大樓大火事件,是因為部分公寓大廈有危險之虞,卻未能成立管理組織進行共用部分修繕、管理與維護、公共安全檢查、消防安全設備檢修等工作,因此啟動「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修法,增訂第廿九條之一及第四十九條之一,強制危險公寓大廈應成立管理組織及進行自主維護管理,並於去年公布施行。
營建署指出,與地方政府討論後,針對集合住宅公安檢查,檢查項目包括避難層出入口、安全梯、昇降設備、緊急供電系統等,其中更要求八樓以上、未達十六樓的住宅每三年申報一次,並在二○二五年一月起擴大至六樓以上、未達八樓建物。
營建署表示,這次公告重點,地方政府針對建物總樓層數為十一樓以上,有危險之虞者需向中央提報清查計畫,並依各縣市所清查的案件數多寡,區分清查期限,縣市政府需於清查期限內完成清查、認定與輔導工作。 官員說,對於有危險之虞的建物,地方政府要在三個月內通知成立區分所有權人,在兩年內成立管委會並報備。若逾期仍未成立管委會,可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將按戶進行裁罰,每戶處四萬元以上、廿萬元以下的罰鍰,並限期辦理,屆期仍未辦理者,得按次處罰。
根據聯徵中心今年第1季房貸資料顯示,國人購屋出現三高現象,包括房價平均1,267萬、平均房貸906萬元,都雙雙寫下歷史新高,且房貸利率也突破2%,達2.07%,創下近七年半以來新高,顯示即使去年下半年房市逐漸轉為清淡,但國人購屋壓力普遍仍居高不下。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預算有限的民眾,在高房價狀況下民眾只能透過買小、買舊、買遠,並且透過30年期房貸等方式減壓,不過統計發現國人購屋總價仍不斷攀高,平均購買總價從八年前突破千萬後,到現在已經連續五季突破1,200萬元,加上房貸利率也從去年開始連續五次升息,推估下一次的平均房貸有可能創下2009年以來新高,購屋人面對高房價與節節攀升的利率與物價,逐漸感到生活壓力山大。
統計顯示,今年第1季新的房貸族平均購屋銀行鑑估值為1,267萬元,再度寫下歷史新高,貸款金額906萬元也是歷史新高;若與10年前的2013年相比,平均銀行鑑估值多出345萬元,房貸則多揹了284萬元,且面積還少買2坪;房貸利率今年第1季平均已達2.07%,若考量今年第1季底還有升息半碼,下一次房貸利率恐怕會接近2.2%,寫下聯徵中心2009年統計以來新高。
若以30年期房貸,利率2.07%本息平均攤還試算,貸款906萬元則每個月房貸負擔為3萬3,806元,若考量到物價上漲與家庭日常開銷等因素,每月的支出的確是日益沉重。
看好台北市頂級商辦、廠辦大樓供不應求,長虹建設(5534)今(6)日公告與新光資產、新紡(1419)旗下新福開發簽下台北市捷運西湖站旁逾1,800坪土地之合建契約,未來該地規劃打造頂級商辦大樓。 據悉,該案為長虹建設去年9月初以每坪土地成交價285萬元、總價19.8億元購入694.05坪土地之合建案;長虹建設與新光(1409)資產、新紡旗下新福開發今同步公告攜手合作北市內湖區西湖段四小段220-1、220-2、236-1地號等三筆土地,該案基地面積高達1,847坪,且就在捷運西湖站旁,目前該地做為停車場使用。 長虹表示,該案新福開發(含新光資產)分回比率為66.03%、建方長虹建設占比為33.97%,預計投入工程成本約40億元,接下來還要走台北市都審程序,工期約兩年。
晶圓代工龍頭廠台積電今(6)日上午召開股東會,會中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提及,3奈米及2奈米等先進製程將留在台灣。其中2奈米製程準備在新竹、台中科學園區量產。 日前有媒體報導,業界傳出台積電正全力衝刺下世代製程技術,近期將啟動2奈米試產前置作業,並搭配導入最先進的AI系統來節能減碳,並加速試產效率。
預料蘋果、輝達等大廠,都會是台積電2奈米量產後首批客戶,並將擴大與三星、英特爾等競爭對手的差距。 根據先前公布的資料,台積電已啟動2奈米技術研發並開始新晶圓廠興建計畫,2奈米晶圓廠預計會落腳在新竹與台中科學園區,共計有六期工程。其中在竹科寶山二期興建的2奈米超大型晶圓廠Fab 20,將會興建第一期到第四期共四座晶圓廠。
竹科人捧場 寶山房價年漲逾8成 竹科蓬勃發展帶來龐大就業人口,持續支撐當地房市發展。根據《住展雜誌》先前統計,2奈米晶圓廠落腳的新竹縣寶山,新建案房價由2021年Q4的19.3萬元/坪,飆到2022年Q4的35.5萬元/坪,年漲幅高達83.9%,稱霸北台灣;鄰近的芎林、竹東、新埔等地,新案價位皆已漲到3字頭。
根據最新實價登錄,今年起至六月初,寶山已有122筆預售屋成交資料被揭露,成交以華廈案占大宗,如指標造鎮案「宏道新竹帝寶」、明湖路華廈案「豐韻」、寶新路一段華廈案「吉韻」等,銷況都有進展,華廈一坪成交價格介於36.8萬元至48.8萬元間,顯示華廈案最高成交價已快逼近5字頭,相當驚人。
有別於前兩年熱錢湧入帶動房市交易熱潮,今年不動產買氣急轉直下,六大都會區1~5月交易量年減2成,創下5年新低,在經濟成長率連續負成長、景氣燈號續亮藍燈、外銷訂單連8黑、貨幣供給(M1B、M2)連續8個月處於死亡交叉之下,估價師認為不動產市場恐怕尚未走出逆境。
不動產交易量能趨緩已是近期的房市共識,從最新的六大都會區1~5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表現就可發現,整體交易量86640棟,較去年同期年減21.4%,成為2019年以來最低交易紀錄,創下5年新低。 今年交易量年減2成 民眾保守看待下半年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對於交易量大減的市況曾分析,雖然5月年減幅趨向收斂,看似有好轉跡象,但基於國內景氣燈號續亮第6顆藍燈,出口年增率也連8黑,下半年經濟前景仍需保守看待,讓有意購屋的民眾期待房價走跌。
不過另一方面,陳金萍提及,近期在外資回流、台股大漲以及通膨預期的狀況下,賣方轉趨樂觀看待後市,買賣雙方價格認知拉鋸,房市量能難以放大,整體而言,今年上半年房市量縮格局應是可以預見。
總體經濟與不動產市場連動 數據顯示未走出逆境 無獨有偶,大臺中房市交易動態資訊平台最新發布的今年第1季〈大臺中不動產分析季報〉,也就總體經濟表現來分析後續房市走勢,正心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市場研究室經理陳孟筠表示,總體經濟表現與我國不動產市場關聯度極高,而從今年第1季總經成績單來看,目前尚未走出逆境。
首先是經濟成長率為-2.87%,已連續2季負成長。陳孟筠指出,景氣對策信號亮出第6個代表景氣低迷的藍燈,直接影響企業營收造成衰減,以及民眾消費意願下滑,在需求降低的情況下,市場買盤不振。
其次是外銷訂單連8黑,廠商持續去化庫存,對人才招募及擴廠需求減少。
陳孟筠補充,此部分也反映在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製造業職缺數據上,年減2.9萬個最多,對於工業不動產的需求熱度也同步放緩。
最後是貨幣供給(M1B、M2)連續8個月處於死亡交叉,陳孟筠表示,數據顯示資金動能疲弱問題未改善,加上現行金融政策如資本適足率、升息控管等,恐侵蝕投資者的利潤,對於商用不動產的開發與投資將會直接受影響。
疫後報復性消費增利多 休閒不動產將興起 但也不是所有不動產業皆往逆境走,陳孟筠指出,現階段相對有機會的是具收益性的休閒不動產,隨著各國邊境正式解禁,我國防疫措施鬆綁,報復性消費及旅遊商機來臨,加上國人日漸著重身心靈的富足感,外出旅遊的需求佔比快速提升,對住宿餐飲業形成一股支撐力道。
統計全國移轉面積與棟數資料,隨房價上揚國人購屋面積越來越小,2023年前4月平均買賣移轉面積為30.6坪,較7年前2016年全年平均,少了3.1坪,其中包括台北市平均移轉面積剩下22.3坪,小宅化趨勢明顯,另外南部地區的台南市、高雄市2023年前4月買賣移轉面積,也都小於過去7年全年平均,台北與南高移轉都寫下統計以來新低,顯示房價上漲過程中,購屋面積越來越小。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高房價加上新大樓的公設比較高,即使已經使用30年期房貸來降低負擔,但國人還是出現越買越小的現象,雙北市平均購屋面積都不到30坪,中南部地區的購屋型態也由透天當道,逐漸轉為電梯大樓型產品,且北部建商南下推案,房價越來越高狀況下,為迎合消費者的購屋負擔,規劃產品也複製北部經驗,包括坪數縮減與推出更多的兩房產品,因此購屋面積統計也有變小的趨勢。
統計顯示,北市2023年前4月平均買賣移轉面積為22.3坪,坪數持續創低,2017~2022年多能維持在24~26.6坪;新北市則是2022年僅剩下25.4坪,成為2016後新低,2023年前四月維持2022年偏低的25.4坪,顯示新北市也隨房價上漲,購屋坪數縮水;至於六都2023年前4月買賣移轉面積平均最大的是台南市的36.6坪,不過2016~2022年台南市有3個年度平均移轉都超過40坪,2023年寫下2016後新低的36.6坪;高雄市前四月買賣移轉坪數平均也跌破30坪,也是近年首見,高房價影響之下,普遍移轉面積越來越小。
曾敬德表示,高房價的區域很容易出現小宅化的趨勢,如香港也是有居住面積偏小的問題,除了高房價影響外,人口組成有明顯改變,也讓民眾對於居住空間需求下降,一手案在規劃時也會考量坪數、總價問題,去壓縮部分區域的空間拉高坪效。
【歐亞】臉書粉絲專頁
若歐亞資產評價集團寄送之每日新聞造成困擾,懇請來信告知,將從系統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