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房產新聞
產業新聞
一個地區的消費力強弱,可以從店面租金觀察起。永慶房屋盤點台北市店面租金實價登錄資訊,一窺12行政區的消費力。其中,大安區店面每坪租金在3,000元以上的案件占比高達58%,是台北市消費力最強勁的行政區之一。而萬華區的店面租金行情則呈現兩極的局面,店面單坪租金介於1,000-2,000元的占比為44.7%,但是受到西門商圈的影響,超過5,000元的占比也高達36.8%。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表示,大安區是台北市重要的商辦、文教中心,商業活動熱絡。台北市眾多著名的商圈如:東區商圈、永康商圈、大安商圈、通化夜市、師大夜市通通都坐落在大安區。大安區除了有眾多上班族之外,亦有龐大的學生族群支撐起在地消費力,讓大安區成為台北市消費力最強勁的區域之一,連帶使當地的店租行情向上攀高。大安區成為台北市店面租金最昂貴的地區,並不令人意外。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萬華區的租金行情帶出現明顯M型化的現象。萬華區的主流店租帶為每坪1,000-2,000元,占比為44.7%,但同時亦有高達36.8%的每坪店租金超過5,000元以上,占比是台北市12行政區之首。細看每坪店租金超過5,000元以上的交易紀錄全數都落在西門商圈內,可說是台北市含金量最高的商圈之一。陳金萍表示,西門商圈是台北市歷史悠久的流行商圈,該地矗立各式電影院、戲院、百貨商場等,而1961年中華商場的出現,更讓西門町成為全台最重要的商業娛樂中心之一。雖然西門町一度因為台北都市發展重心東移而風華漸衰,但在台北市政府以及民間單位的協力下進行商圈改造、設立行人徒步區後,當地充沛的青少年文化、特色潮流商店,再度吸引眾多年輕族群、觀光客,甚至是國際旅客造訪,讓西門商圈再度煥發活力。 陳金萍指出,近幾年來西門町的店面市場上,不乏出現店租創下成交高價的紀錄,在在證明西門商圈重返繁華的跡象。此外,西門商圈未來隨著「西區門戶計畫」各式大型開發案的陸續到位,有望持續向上發展,綻放更多商業活力。
今年北台灣新屋推案量恐跌破兆元,而今年全台前八月買賣移轉棟數19.11萬棟、年減13.2%,房產專家分析,與上一波不動產市場由多轉空相比,兩次市場同樣是量縮格局,不過因結構已不一樣,量縮意義也不同。上次是斷崖式急縮量形成價跌,這次量是緩步下降,對房價撼動不大。 永慶房產集團業務總經理葉凌棋分析,上一波2009年金融海嘯與這一波新冠疫情,全球都歷經量化寬鬆(QE),而這一次熱錢是上一波的三倍。雖然都是實行QE,且同樣房地產都是量縮格局,不過兩次的結構不同、量縮的意義也不一樣。 葉凌琪指出,第一個差異,是上一波實行QE時,當時全球經濟並無通膨,這次則有通貨膨漲,反映在股市,上回美國道瓊指數來到1萬多點,這次是3萬多點,而台股這波也曾衝上18,000點。
第二是,上一波房市量縮是斷崖式急縮量,2013年高點37.18萬棟,2014年還有32.05萬棟,2015年量縮至29.25萬棟,2016年就只有24.53萬棟,短短幾年從高點至低谷量縮達34%。而這次2021年高點有34.81萬棟,2022年31.81萬棟,今年估達28.3萬至29.3萬棟,高低點量縮在16%至19%,交易量呈現緩步下跌。 葉凌琪表示,綜合兩次結構差異性,以及現在還是相對高通膨情況,且房貸利率仍是2.1%相對低水位;雖然建商推案量萎縮,但高通膨、低利率、房市交易量緩步下滑,讓目前房價很難下跌,價格難以撼動。
住展雜誌調查,今年第4季北台灣有不少指標新建案規劃登場,合計新推案量破2,000億元。但房產專家表示,今年前九月北台灣純住宅新推案量不到7,000億元、年減22.1%,即使第4季指標新案傾巢而出,今年全年北台灣住宅推案仍恐跌破兆元大關,是近六年新低。 第4季有總統選戰,加上囤房稅2.0版送交立法院等干擾,住展雜誌盤點第4季北台灣規劃進場的新建案,初估達2,069億元,以台北市逾1,200億元最多,其次為新北市580億元,桃園市有280億元。
近六年北台灣新建案推案量
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成采錡分析,第4季北北桃合計有超過2,000億元新案計畫登場,但案量不及去年同期3,500億元,量縮四成,雖然房市回歸剛需自住盤,但因選戰、打炒房政策等影響,建商推案動作有所保留。 調查指出,北北桃均有指標大案;台北市以總銷450億元的「台北之星」最大,隨著新光三越Diamond Towers開幕,建商計劃同步開案。 另外,總銷各達120億元的「士科大院」、「中山麗池」,以及總銷100億元「豐基皇居」也在籌備中。 新北市大案是總銷250億元的「都廳大院2」;馥華建設位於土城、總銷100億元「馥華之丘-四季」也將登場,總銷50億元「甲山林市政官邸2」將開案;桃園以總銷120億元「宏普序時代」最具指標,龜山「允將A7二期」、中壢「和發水慕白」也在規劃中。 成采錡表示,今年前九月北台灣純住宅新屋推案量達6,982億元,較去年同期8,970億元,減少22.1%,若加計第4季北台灣將登場新案估達2,069億元,今年北台灣新屋推案量恐不到兆元。 成采錡指出,去年一手屋房市雖有疫情影響、《平均地權條例》修法干擾,但北台灣預售、新成屋推案量仍達約1.25兆元,若今年案量失守兆元關卡,將是近六年來首度跌破兆元大關,案量恐是近六年新低。
今年台灣房市在升息、平均地權條例修法、央行限貸令…等多重利空下,六都前九月的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竟僅年減10.5%,讓不少人疑惑,房市買氣不是很差嗎?怎會量縮幅度這麼小?而且,就在「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8月1日上路後,房市買氣攀升訊息更是頻傳,六大直轄市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竟連三個月出現年增,許多業者紛紛喊著買氣回來了,但真實狀況真是如此嗎? 對此,元宏不動產加值服務平台研究總監陳傑鳴表示,內政部所公布的建物買賣移轉數據具有「時間落差」與「數據出現虛胖」、「缺乏預售交易資訊」等三大缺失,並不能具體反映市場的全貌,如果民眾不了解或是不注意,就可能對現況買氣產生誤判。
目前的回溫訊息有很大可能是近年推案量大,新屋交屋所導致,並非代表買氣還很不錯,民眾需多留意。 首先,以「時間落差」來說,因為房市交易從買賣到過戶需要時間,加上行政作業等需求,往往政府所公布的資訊都會有所遞延,例如:房市8月的買賣移轉數字,呈現的其實是7~8月的交易市況。其次,以「數據出現虛胖」來看,全國建物買賣移轉量中包含不少建商交屋的數據,而這些交屋數據代表的是2~3年前的交易與目前市況根本無關。因此,如果民眾想了解成屋市場熱度如何,將買賣移轉量扣除所有權第一次登記棟數,才會較為客觀。以今年前八月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達19萬1117棟來說,如果扣除第一次登記棟數8萬8797棟,實際交易只有10萬2320棟,不僅比去年同期的13萬7936棟衰退26%,還是2017年以來、近七年的新低量,成屋市場買氣其實比很多人想像的來的差,並非如買賣移轉棟數呈現出的「買氣量縮僅一成」。 再者,「缺乏預售交易資訊」更是一大缺失,買賣移轉棟數計算的是新成屋及中古屋,預售屋並不在計算的範圍中。
很多人認為今年打炒房政策一波波,加上升息等因素,預售屋交易應該會更慘烈,但是實際上,今年1~7月的預售屋交易量卻高達5萬4473件、年增3.6%,而且,總銷金額8575.3億元,也年成長7.3%,顯示預售市場在經歷去年下半年的低迷後,今年有點利空出盡的意味,民眾已逐漸能適應種種的利空,導致預售屋交易量能雖仍低迷,但已不再大幅萎縮探底。
據CCIM(台灣不動產投資協會)最新調查,今年第3季台灣CCIM商業不動產投資信心指數(ICI)調查的總平均指數為105.88點。較前一季上升5.45點(2023Q2:100.43)。 本次調查中,總體經濟、土地開發、店面、辦公室等四項指標,較第2季皆全數上升;其中店面「偏向保守」,總體經濟環境、土地開發和辦公室「偏向樂觀」。信心最高的指標為「土地開發」,在本次調查中為119.82點,相較前一季上升12.84點(2023Q2:106.98)。 CCIM台灣不動產投資協會理事長林知延指出,隨著各大央行升息利率接近頂峰,後續對升息看法也逐漸趨緩,在投資與總經的整體信心上已漸漸復甦,總體經濟環境、土地開發和辦公室「偏向樂觀」,在營造整體健康的環境下,ESG議題因應趨勢將更被重視,往綠色金融的融資、投資兩大方向來努力,在開發市場的同時,能以資金做為淨零排放的支持力量,並降低對環境、社會可能產生風險的投資部位,達到共進的平衡。 信心居次的指標為「總體經濟環境」與「辦公室」,在本次調查中皆為104.73點,總體經濟方面,相較前一季上升0.95點(2023Q2:103.78),接近「持平」水準。 而辦公室則在接連兩季的下跌後,於本季觸底反彈,較前季上升4.15點(2023Q2:100.58)。信心居第四的指標為「店面」,在本次調查中為94.26點,為本次最低之指標,較上一季上升3.85點(2023Q2:90.41),仍維持在保守的信心水準。 另因旅館較不屬於典型商業不動產,於本指數計算中並未將其列入總指數之計算,但仍對其進行調查及個別發布。「旅館」之投資信心在本次調查中為121.96點,較前一季下降5.08點(2023Q2:127.04),指數雖較前季為低,但仍維持在樂觀的信心水準。 而國內三大都會之土地開發信心指數皆呈上升趨勢。其中南部地區信心點數最高,為124.32點,相對前一季調查結果上升18.51點(2023Q2:105.81);其次為中部地區,信心指數為121.62點,相對前一季調查結果上升11.15點(2023Q2:110.47);北部地區信心指數為113.51點,較前一季調查結果上升8.86點(2023Q2:104.65)。 主持此信心指數調查的政治大學地政系林左裕教授表示,因美國升息力道逐漸減弱,對商用不動產投資報酬率的要求也隨之紓緩,投資及對總體經濟之信心也緩步上揚。而隨著國內各區域軌道運輸之發展日益成熟,輔以T-Pass 定額月票方案鎖定交通成本,在產業進駐的加持下,對中、南部及蛋白區的投資信心有極高的助益。 另可將本指數分為短期(三個月)、長期(一年)之信心,短期之信心指數為104.90點,長期之信心指數為105.01點,兩者幾無差異,表示CCIM認為商業不動產短期或長期投資看法沒有太大差異。
高雄近年受惠建設利多,新案房價快速暴衝,讓新舊屋價差有拉大的趨勢,台灣房屋集團根據內政部實價資料統計,高雄5年內新成屋與中古屋價差,相比兩年前,每坪價差僅6.6萬元,從去年開始,每坪價差已突破9萬元,今年新舊屋價差來到9.2萬元,價差幅度為46%。 觀察價差最多的前五名熱門商圈,包括科工館、高醫商圈、武廟商圈、鳳山市區及三多商圈等,新屋均價3字頭起跳,中古屋則落在1字頭,平均價差從每坪11萬元起跳,價差幅度均超過5成以上。其中,又以科工館商圈價差18.2萬元最高,新屋每坪均價35.5萬元,中古屋每坪17.3萬元,價差幅度達一倍之多,等於買一間新屋,可以換買兩間中古屋。 台灣房屋愛河之心加盟店店長顏政豪表示,區域房價通常會從新案開始上揚,近年高雄建設利多豐沛推案量大,同時缺工缺料,帶動營建成本高漲,都讓新案房價快速暴衝,雖然部分熱區中古屋連帶補漲,然而力道未能追上新屋漲速,價差也因此明顯。 顏政豪指出,前五大高價差商圈,都屬於成熟商圈,區域發展早,住宅供給多以中高屋齡物件較多,房價相對親民,而這些區域機能發展成熟,擁有地段優勢,皆為高雄傳統購屋熱區,剛性需求旺盛,且因商圈開發飽和,如有稀有新案進駐,對買盤來說相對更具吸引力,成交價容易創出當地新高,拉大新舊屋價差幅度。 以價差最高的科工館和高醫商圈,多以老公寓、透天較多,新大樓供給少,科工館商圈,3樓以下3房老公寓總價約500~600萬元可入手,新大樓建案則主推景觀豪宅,房價相對較高,3房總價約要2000萬元起跳,新舊屋供給類型差異化,也是造成新舊房價落差大的原因之一,而像科工館預售大樓,目前成交單價已從4字頭起跳,商圈未來價差幅度,也可能再增高。
觀察價差較小的熱門商圈,包括農十六、高鐵、美術館特區、巨蛋商圈及高大特區,價差幅度均在5成以下,其中高大特區新舊屋單價僅差4.3萬元,為十大熱區中價差最小的生活圈。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經理李家妮表示,高大特區屬新興重劃區,區內大樓屋齡輕,新舊房價基期較平均,加上近兩年受台積電議題,拉抬中古房價連帶衝高,也讓新舊屋價差更為縮小;另外像巨蛋商圈屬精華商業區,農十六、美術館則為豪宅特區,商圈地段精華、機能優,且商業區、豪宅物件抗跌性高,不論新舊房價水位都容易維持在高檔,這類高價商圈,新舊房價普遍落差不大。 李家妮說,買新還買舊,是購屋族買房難題之一,如挑選價差小的商圈,在同樣價格水平下,選舊不如選新;如為價差大的區域,相對之下,中古屋房價負擔較新屋來的輕鬆,更適合精打細算的消費者。
北市蛋黃區豪宅罕見釋出!土地銀行即日起至11月2日止,啟動第二次標售大安區「吉美大安花園」3戶物件,每戶底價約1.43億元,皆附屬車位,每戶約88坪,每坪單價上看160萬元,價格、坪數皆與前一次標售相同,預定11月3日開標。 土地銀行表示,第二次標售臺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二段82號7樓、7樓之1及8樓,即「吉美大安花園」3戶,每戶總價約1億4,314萬元、坪數約88坪,車位單價為350萬元,不含車位每坪單價約157萬元。以外部建材而言,地上21層、地下4層的「吉美大安花園」住宅大樓為吉美建設、華鋼開發、新濠建設、李氏投資聯手打造,其建材採用SRC鋼骨結構搭配101大樓同級的新日鐵制震壁,針對風力與地震皆具備制震效果深受市場肯定。而內部配置該大樓共84戶、格局方正,單層各4戶,配備三座電梯,公設比約33%,其公設包括露天泳池、健身房、頂樓空中花園等,展現曼哈頓豪宅的高尚氣派。
此外,「吉美大安花園」除鄰近大安森林公園與東區商圈,距捷運大安站僅300公尺,附近學區更觸及建安國小、大安國中、大安高工及師大附中,可一手掌握商業、娛樂、文化、金融動脈,堪稱蛋黃區指標豪宅。 土銀自90年初即開辦都更融資業務,截至111年底,都更融資核准額度達1,740億元、縣市核定危老重建計畫融資額度422億元,已創造超過320個具備綠建材、安全結構的新社區,讓數十萬戶家庭享受安全、有品質的新住宅。另積極配合政府推動樂活養老與都更危老授信業務,並運用自有土地參與都更市場,因此獲配不少「都更分回宅」物件,此次釋出的「吉美大安花園」即是其一。為有效發揮國家資源效能,土銀在企業永續經營的道路上將持續前進,對整體環境、社會及經濟之正向發展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根據最新不動產交易統計,台南第3季土地買賣移轉1萬1792筆,與前季相較,土地交易筆數減少765筆,減幅為6.09%,而與去年同季(111年第3季)相較,土地買賣移轉筆數減少2396筆,減幅高達16.89%! 另外,Q3建物買賣移轉6302棟,與前季相較,建物交易筆數增加888棟,增幅為16.40%,整體而言,土地交易量減少,顯示建商投資信心尚未恢復,降低購地意願。而建物交易量則為成長,且交易熱區集中在北區和東區。 Q3各行政區建物交易量前3名依序為北區896棟、東區771棟、永康區761棟,近期交易熱區安南區以714棟位居第4名,至交易話題「南科區域」(善化區、安定區、新市區)交易量合計僅464棟,其中善化區的交易量較上季減少61.37%,較去年同期減少26.94%,市況已較為冷卻,另外,本季建物第一次移轉2,276棟,與前季相較,增幅約為7.97%,與去年同季相較,略增1.07%。
輔以「新屋移轉佔比」觀察,112年安南區持續受惠於九份子重劃區提供充足建築用地,其新屋移轉佔比相對高且穩定,第3季新屋交易佔比約61.5%。而與去年同季建物移轉5610棟相較,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增加約12.34%。 台南市府地政局長陳淑美表示,因應平均地權條例修法,自112年7月1日始,預售屋及新建成屋即有讓與或轉售限制,針對預售屋、成屋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亦已有修正,請業者確實遵守規範。
3年新冠疫情改變工作型態,也影響商用不動產市場行情。傾向維持在家上班的員工不願回辦公室,造成企業對商辦需求持續減少,英美等大都市商辦空屋率達到近20多年來最高。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美國紐約、舊金山及英國倫敦等主要城市,商辦空屋率創新高,此外商用不動產投資今年第3季的交易量,與去年相比也呈現銳減走勢。 根據專精商辦不動產研究的CoStar公司發表的數據,舊金山商辦空屋率今年第3季為20%,創20年來最高,疫情前的空屋率約6.3%。同季的商用不動產交易量僅4億5400萬英鎊(約179億元台幣),不到疫情前的三分之一。 拜翻新商辦物件增加以及綠建築需求所賜,倫敦的商用不動產投資今年第3季微幅成長至20億英鎊,但依舊遠低於疫情前水準,比起去年也少了五分之一以上。 倫敦商辦空屋率今年第3季為9%,是CoStar自2003年開始記錄數據以來最高。以往是倫敦商用不動產主力的科技與媒體業,因估計企業成長將走緩,對這類投資也趨於保守。
紐約的商辦市場同樣氣氛低迷,上一季投資萎縮近60%;空屋率維持13.4%,是20年來最高。 商用不動產交易冷清,相對的租賃行情就挺熱絡。倫敦市區與西城的大型租案,帶動英國市場整體季增19%;美國除了舊金山以外的大都市,商辦租賃也成長13%。 除了工作型態改變,高借款利率和低使用率也是造成商辦市場行情低迷的重要因素。CoStar英國分析部門主任史專斯菲爾德(Mark Stransfield)指出:「這陣子確實沒有什麼大宗交易案,買方和賣方的期望依舊相當分歧。」 英國不動產公司「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不動產仲介部門主管賈丁納(Jonathan Gardiner)說,大型企業已暫停買進不動產,因為他們「還在嘗試釐清自身的空間需求」。 新冠疫情讓員工習慣並且喜歡在家上班的工作型態,既能節省通勤時間與花費,時間安排也更有彈性。但是大企業並不樂見這種發展,持續以「在家+進辦公室」的混合辦公妥協方案,逐步強制員工未來全面回歸辦公室,以方便管理並增加團隊討論效率,但員工普遍不買帳。蘋果公司去年9月下令員工必須一周進辦公3天,員工當時頗為反彈。
【歐亞】臉書粉絲專頁
若歐亞資產評價集團寄送之每日新聞造成困擾,懇請來信告知,將從系統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