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房產新聞
產業新聞
新北市不僅幅員廣闊,人口數也是全台最多,根據新北市政府民政局統計,新北市人口超過4百萬,居住需求強勁。永慶房產集團統計2024年1至9月新北市住宅交易量前十名行政區,近十年的價量變化,其中淡水區交易量增加逾七成,位居榜單第一;而三峽區不僅交易量有48.5%的增幅,房價漲幅亦逾七成,房市價量雙漲表現亮眼。
在新北市2024年1至9月的住宅交易量中,淡水區不僅以2,389件名列新北第一,近十年交易量增幅更是達到71.9%,傲視其他行政區。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說明,淡水區因位於相對偏遠的區域,相比新北各行政區的高房價,淡水房價相對親民許多,今年淡水區住宅房價平均每坪28.9萬元,對於搭乘捷運通勤的小資族、小家庭,或是退休規劃的置產族群而言,淡水區的房市相當具有吸引力,也為淡水帶來熱絡買氣。而且新市鎮尚有廣闊的待開發土地,未來住宅供給具有相當潛力。
陳金萍補充,過去淡水區房市常因聯外道路容易塞車、氣候較濕冷、新市鎮生活機能較弱等因素為人所詬病,然而淡水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加上新市鎮住宅、商圈陸續到位,不僅生活與商業機能日趨完善,淡海輕軌通車後也強化了區域內的交通機能,未來淡江大橋、淡北道路以及淡海輕軌的完工,更有望舒緩淡水的聯外交通。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行政區則是三峽區。近十年來,三峽區住宅交易量增長48.5%,位居第二,且平均單價更上漲76.1%,從二字頭站上四字頭。陳金萍表示,北大特區是三峽房市的重要焦點,區域內規劃完整,交通部分也能快速連接國道3號,文教、醫療資源豐富,吸引自住、換屋族或是退休族移居。此外,捷運三鶯線預計即將於明、後年完工、通車,未來連接捷運板南線、機場捷運線將更加便利,也帶動房價明顯增長。
而林口區近十年房價漲幅達64.1%,交易量增幅33.6%,也是新北房市交易熱區近十年價量表現顯著成長的行政區。陳金萍指出,近幾年林口區新市鎮開發成長已步入穩定成熟階段,不僅基礎建設到位,加上新北國際AI智慧園區、ASML、三井Outlet等產業、商場進駐,不僅帶動上下游周邊產業就業機會釋出,也吸引大量人口移入,帶動林口房市價量雙雙成長。
六都最快,台北市議會三讀通過台北市房屋稅徵收自治條例修正案,針對租賃黑數及空屋等持有多戶且未作效使用者,法定稅率由原2.4%至3.6%,調高為3.2%至4.8%,並由縣市歸戶改按全國持有戶數全數累進課徵。
針對台北市率先六都通過自治條例,台北市財政局表示,房屋稅徵收自治條例修正通過後,希望能促進房屋有效利用,以及合理化房屋稅稅負,同時簡化稽徵、提升效率。
配合財政部囤房稅2.0,22個地方政府都必須修改房屋稅自治條例。先前如新竹縣、市和連江都已完成修法,六都中則以台北市最快。
相較財政部「公版」,台北市2017年起透過稅基折減方式,降低單一自住房屋實質稅率,因財政部房屋稅條例修正明訂全國單一自住房屋優惠稅率1%,為減緩對市民的稅負衝擊,台北市將分四年逐年緩步恢復稅基。
目前台北市單一自住稅率為0.6%,2025年、2026年、2027年和2028年將逐年提高至0.7%、0.8%、0.9%和1%。台北市財政局預估,原享有單一自住稅基折減的納稅人,每年每戶平均約增加房屋稅稅額395元。
比較台北市新舊版囤房稅,除單一自住稅率提高,起造人待銷售房屋(建商餘屋)、租賃黑數及空屋的稅率也都明顯加重。其中建商餘屋修法前為2%至3.6%,修法後則為2%至4.8%,持有四年以上未售者更是加稅主力。
至於出租且達申報標準及繼承取得共有房屋,稅率則較修法前不升反降。
台北市本次也增訂自住房屋須以設籍為要件,自住房屋須符合本人、配偶或直系親屬於該屋辦竣戶籍登記的條件。為維護稅籍正確性及落實房屋稅稽徵,台北市至11月底辦理房屋稅稅籍釐正作業。
台北市政府表示,每年都會進行相關釐正,重點包括老舊及低價房屋是否已拆除、房屋使用情形與適用稅率是否相符、減免稅房屋是否符合減免規定、有無新建、增建或改建房屋等事項。
法拍市場的春天來了嗎?根據寬頻房訊統計,2024年第三季待標件數為4877件,不僅低於第一、二季數據,也低於去年同期的5573件,合計今年前三季待拍件數1萬5318件,較去年同期的1萬6382件,減少6.49%。
逐季觀察,第三季待拍件數4877件,相較第一季的5227件與第二季的5214件,呈現「不增反減」驚人現象,推估上半年房市景氣太好,加上7、8月才傳出銀行不動產放款水位導致較難貸款、利率提高、排隊撥款等問題。
寬頻房訊發言人徐華辰分析,房貸欠款、催收到查封,進入法院拍賣至少3、4個月,從銀行限貸到9月央行第七波打炒房,率先衝擊的是投標熱度,第三季平均投標人數從前兩季的3.31人、3.16人降至2.93人,平均得標坪單價也有下滑。
104法拍網總經理籃茂山指出,法拍市場屬於終端落後指標,有沒有爆量,就看成屋市場價格,目前中古屋市場急速量縮,但價格還沒出現鬆動,預計要觀察到2025年上半年結束,若成交量仍是低迷,接下來價格就可能下跌5~8%,後續再觀察法拍待拍量體是否增加,才具意義。
籃茂山說,這波搶房客多沒歷經1994年到2004年「房市黑暗10年」,2008年金融海嘯半年後房價就噴發,2015、2016年也只是短暫套牢修正,所以目前「還在車上的人」對房地產非常有信心,加上整體台灣經濟穩健、違約率極低,要談大跌、崩盤並不容易,未來頂多是價格修正。
央行下重手,全台建商推案全縮手。央行第七波管制發酵,外溢效應打到預售市場,第4季爆發「新案緩推潮」,根據全台建商彙整緩推概況,本季北、中、南台灣緩推案量總和逾4,000億元。
今年第3季起房市受到限貸、央行祭出新的房市管制措施等,買氣明顯降溫,多數原先計劃在928檔或是年底進場的個案都不推了。
據市調業者及相關建商公會統計,全台第4季遞延推案量恐超過4,000億元,其中,北台灣預估遞延量達約2,000億元,中、南部都超過1,000億元。
住展雜誌企研室總監陳炳辰指出,今年房市下半年的買氣瞬間凝結,看屋量與交易量都與熱況之際是好幾倍的落差,成交掛蛋蔓延數周,連新開案都無蜜月期,案場已多在捕蚊,建商反攻為守,讓去年上半年因應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上路而延推的情況再現。
北台灣方面,包括台北市中正區、南港區、大同區,新北市三重區、中和區,以及桃園市中壢區、新竹市東區等指標案若延推,加總已來到1,885億元,若加計其他小案,緩推金額預計突破2,000億元。
若以台中來看,目前已知,將延後推出的指標型建案包括豐邑機構在七期的住宅與商辦兩案,合計總銷600億元,聯聚建設七期200億元商辦「聯聚中衡大廈」,惠昇建設七期140億元秋紅谷案,由鉅建設60億元太平馬卡龍公園案等。此外,還有不少在地品牌建商新案,也陸續傳出「正在調整產品規劃」,將延後進場,預期明年329檔期將會明朗。
至於南台灣,像高雄房地產市場近期來客數與成交量重挫五至七成,「只剩三成不到」,各家建商推案急縮,案量相對大減五成以上、粗估金額上千億元。
高雄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陸炤廷說,房市大環境不利,目前市場上已申報開工的建案依進度執行,傳出許多預定明年農曆年後要動工的建案,則決定暫緩施工,主要是市場氣氛對建商不友善,加上銀行撥款趨於嚴格。
大高雄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洪光佐說,政府大張旗鼓打房,全台灣都受影響,房市一天比一天黯淡,目前各接待中心來人數與成交量驟減,剩下不到三成,也就是減少了七成以上。此外,之前已經成交等交屋的,面臨銀行額度問題,很多銀行個每個案融資都要排隊,交屋一延再延影響很大。
洪光佐表示,10月初高雄有颱風,有些原本要推案的接待中心被颱風破壞後,就乾脆取消推案放慢腳步,如此反而好,不要跟市場逆勢對抗,就不會陷入惡性競爭,加上當前缺工缺料的情況仍相當嚴重,建案發包後可能要等八個月到一年以後才能開始施工,因此緩一下也好,大家都鬆口氣。
隨著北北基桃大眾運輸網的陸續到位,讓許多在台北工作的民眾,外擴至桃園、基隆地區一圓成家夢,而兩個縣市相對親民的房價,消費者也更有機會輕鬆入手大坪數產品。房仲業者根據實價登錄資料,統計近1年桃園市、基隆市坪數30坪以上且房屋總價千萬元以下電梯大樓的交易量前5名行政區,桃園市中壢區交易件數達639件,位居桃園第1,顯示消費者最有機會在中壢區以總價千萬元內買到3房大空間。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指出,中壢區為桃園的發展重心之一,生活機能日益成熟,產業及交通建設持續挹注,帶來大量人口移入,也使得大樓產品居多。但房價相對台北地區仍屬低檔,千萬預算內,在中壢區可以買到屋齡20至30年左右、30坪以上的大樓產品,且平均總價僅需要806萬元,適合預算有限,同時又想擁有相對寬敞空間的購屋族群。
往返台北只要30分 桃園、基隆「這幾區」3房大樓不用千萬 而在基隆市想用低於千萬元的總價購得30坪以上電梯大樓,屬中正區最有機會。陳金萍表示,中正區鄰近62快速道路,往返台北市中心相當便利,且自成商圈,能滿足生活所需。在該區有不少大型社區,新豐街和觀海街交易為最多,總價700多萬元就有機會買到3房的電梯大樓。
在一般交通順暢的情況下,若以台北車站作為進入北市中心的基準點,桃園市的桃園區只需要大約半小時就能抵達。陳金萍指出,桃園區千萬內3房大樓熱門交易的路段,大多分布在大有路、大業路一段,因為接近國道1號,前往台北只需要約30分鐘的車程,交通相當便利。而桃園區也有不少交易量,想在該區找房價經濟實惠的30坪以上大樓,也是相當有機會。
而基隆市的安樂區和暖暖區,則不用半小時就能抵達北市,同時又有親民的房價。陳金萍表示,安樂區鄰近中山高和北二高,開車前往北市中心,最快只要25分鐘就能到達,大眾運輸方面還有客運可以選擇。
暖暖區則是有62快速道路可以銜接國道1號,上班通勤半小內能到達台北,區域內還有暖暖火車站可供搭乘,交通相對便利。其中交易最多的路段,安樂區為基金一路、麥金路及樂利二、三街等路段;暖暖區則是碇內街、源遠路等路段。
近年美國持續進行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政策(QE),大印鈔時代影響全球經濟,並引發各界對通貨膨脹的深層關注。根據主計總處最新公布,今年1至10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上升了2.19%,驅使高資產族群和大型企業加速資產配置抵抗通膨。觀察全台資金流動脈絡,發現今年已有超過1700億元資金湧入商用不動產市場,商辦已然成為科技業、壽險業與高端客戶配置資產首選標的。
而全新企業總部不僅可做為企業擴張、轉型之用,對於未來企業二代接班、永續經營等鋪陳作用更是不可多得;以現實面角度衡量,商用不動產擁有節稅效益、管銷成本低等優勢,且市面上多數產品只租不售外,租金更是年年上漲,因此儘早購置企業總部也是高資產族錢財進可攻、退可守的抗通膨選擇。
【商用不動產交易創新高 AI產業與製造業積極擴產】
在科技業需求增長的推動下,2024年第3季商用不動產繳出漂亮成績單,單季成交量高達713億元,一舉寫下歷年統計以來單季新高紀錄,前3季更累積達1472億元,早已超越去年全年的1376億元。高力國際研究部資深董事梁儀盈指出,台積電、台灣美光以及日月光半導體等龍頭僅今年便合計投入305億元買進商用標的。受惠AI需求激增及ICT產品出口成長推動,顯見各大企業掃貨、擴充產能力道與雄心。
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指出,隨著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以支援產能擴張需求,商用不動產成為搶手標的,無論A級或B級辦公空間均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
在政策面上,政府近年採取「打住不打商」,商用不動產不僅提供穩定的租金回報,還具備增值潛力,且不受囤房稅、貸款成數限制,銀貸成數最高可達8成,成為企業進行置產配置的首要選擇。這些因素共同促使商用不動產市場進一步升溫,吸引了科技業、壽險業及高資產客戶進行資金配置。
【頂級辦公需求增溫 商用不動產成資產配置新寵】
在AI產業快速發展及供應鏈轉型推動下,台灣的頂級辦公空間需求逐步上升。然而,全台土地資源有限,全新企業總部更顯珍稀。由於市場上「賣一戶少一戶」,開發商多抱持惜售態度,每逢新案釋出即成市場焦點,成為大型企業爭相搶購的標的。
盤點近期北台灣頂級企業總部的全新預售案,台北市中心的「國家企業廣場」、北士科園廊帶核心的「IBC環球企業總部」以及桃園市政特區的「NFC環球經貿中心」就是這一波市場焦點。隨著台北與桃園主要商業區辦公大樓已趨近老舊,市場將進入大規模汰換潮,而傳統內科及南軟園區等地飽和,北士科園廊帶和大北區將成為未來企業總部的競爭主戰場。
【3大全新企業總部超搶手 頂級設施成企業首選】
商用不動產業者認為,買辦公大樓不僅地段要好,建築辨識度也很重要。「國家企業廣場」、「IBC環球企業總部」、「NFC環球經貿中心」3案皆由國際團隊AEDAS打造,巍峨外觀,即是當地的標竿門面。有別於B辦老舊的軟硬體設施,規劃氣派挑高門廳、廣場以及豐富的設施,如:泳池休閒會所、交誼宴會廳,成為企業指名設立企業總部的首選。
在軌道經濟帶動下,新北市長年吸納台北市外移人口,房價持續上漲,十年來新北十大房市熱區除淡水還在2字頭外,過去多為2、3字頭的房價全面站上4字頭,而過去被視為餘屋重鎮的三峽、林口二大重劃區,十年來房價漲幅分別達76.1%、64.1%,高居新北前二名。
據永慶房產集團統計,這十年來新北市房市十大熱區,住宅單價普遍有3至7成的漲幅,其中相較於第一環蛋黃區漲幅多約在30~40%,第二、三環蛋白區的漲幅明顯高於蛋黃區,除了三峽、林口漲幅逾六成外,新莊也高達48.9%,低房價的外圍區漲勢更甚核心商圈,不過過去的三大餘屋重鎮「林三淡」中的淡水,十年房價漲幅僅30.8%,在主要行政區中敬陪末座。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這波房價全面性大漲後,除了淡水平均單價仍在每坪28.9萬元外,其餘地區房價全面站上4字頭,中和及板橋更站上5字頭。
十年前平均房價僅約每坪23~25萬元的三峽、林口,如今平均房價均站上4字頭,成為新北房價漲幅最可觀的二大行攻區,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表示,三峽區近十年來住宅交易量增長48.5%,由於北大特區是三峽房市的重要焦點,區域內規劃完整,交通部分也能快速連接國道3號,文教、醫療資源豐富,吸引自住、換屋族或是退休族移居,捷運三鶯線預計將於明、後年完工、通車,未來連接捷運板南線、機場捷運線將更加便利,帶動房價明顯增長。
林口區近十年交易量增幅33.6%,量價成長也在新北市名列前茅,近年林口新市鎮開發成長已步入穩定成熟階段,基礎建設到位,加上新北國際AI智慧園區、ASML、三井Outlet等產業、商場進駐,不僅帶動上下游周邊產業就業機會釋出,吸引大量人口移入,帶動林口房市價量雙雙成長。
央行重手打炒房之後,台中市最大規模的區段徵收區配餘地及市地重劃區抵費地標售案將於21日登場,此次標售範圍涵蓋13、14期重劃區、機捷特區及太平新光重劃區,一口氣釋出5萬坪土地,總底價逼近400億元,被視為房市風向球。
央行9月19日出重手打炒房,經過約2個月時間發酵,房市緊縮仍不見趨緩,業界預期,此次標售的土地面積多數不大,預期整體標售率可能不高。
事實上,台中市9月中標售第13期市地重劃區抵費地,當時市場觀望氣氛就很濃,212筆土地最終僅50筆土地標脫,標脫率23.6%,總標脫金額約84.6億元,整體溢價率只有2.2%,創近年新低。
此次市府區段徵收區配餘地及市地重劃區抵費地標售,標售範圍涵蓋13、14期重劃區、機捷特區及太平新光重劃區,共計258筆土地、面積5萬3,714坪、總底價396.16億元,是近年標售規模最大的一次。
此次標售總價最高的「地王」為碧柳段239、242地號,面積1,976坪、總價16.91億元最高,換算標售單價每坪約86萬元。
針對立法院財委會14日有立委抨擊租賃業放款中小建商賺高利,成房市管制破口等。租賃公會指出,租賃業與營建等不動產業者往來業務量占總量僅約5%上下,且偏重營造廠各類建築機具設備融資,和建商囤地、房價上漲無關,立委指控租賃業放款建商影響房地產信用管制及公平正義與事實不符。
根據租賃公會資料,2023年租賃業業績量約7,500億元,但是2024年上半年則是業績衰退,僅約3,500億元,這其中,與建商、不動產業者往來業務量大約5%上下。尤其是這其中大多並非土建融相關,許多是營造商在建築工程進行時,購買相關機具設備的設備租賃業務相關,這些是銀行業不會放款的類別。不能把往來對象是不動產業相關,就直接劃等號說租賃業放款建商妨礙房市管制。
租賃公會表示,租賃業往往是從銀行不大往來的中小企業中尋求商機,原本承擔的風險就較高,定價自然會高於銀行以反映風險與成本,但也沒有到立委所說10%套利那麼高,立委所言忽略產業特性差異。
重金打造的高雄車站商業大樓及旅館大樓,預定明年第一季得使用執照,台鐵昨(14日)舉辦招商座談會,將在今年底公告招商,以出租方式引進商場和辦公室;臉書粉專「高雄好過日」則指台鐵缺乏土開與商業規劃能力,單純想當包租公,想「恢復高雄車站的榮光」恐不容易。
不過,高雄車站招商有一大利多,由於高鐵南延進高雄車站的「高雄方案」重啟,且交通部目前傾向此案,若今年底前有確定消息,將較能吸引廠商投資。
高雄車站兩棟共構大樓,台鐵預計今年底公告招商,比起原先10月進度略延後; 此次招商範圍包含商業大樓棟1~10層約13735坪、以及站區(地面層,B1和B3)商業空間約2834坪,總樓地板面積共16568坪,租期20年,得優先續租10年。
至於樓高11層的旅館大樓,原訂明年4月招商,因規畫採用ROT方式招商,考量前置作業期程較長,預估明年下半年才會啟動。換句話說,實際開幕時間會往後延至2027至2028年。
台鐵委託的顧問公司評估,台鐵高雄車站的每日平均進出旅次約5萬人,捷運紅線高雄車站平均每日進出人次約2萬,高雄車站具有鐵路和捷運的共構交通優勢,建議商場營運結合餐飲、購物、休閒娛樂等複合式經營趨勢。
臉書粉專「高雄好過日」則指出,2013年起就呼籲高雄車站應著重「建築規劃納入廠商意見」、「提前招商」、「全區管理行銷整合」等概念,但經過10年多方反應,鐵路局無動於衷,最後還是採取「蓋好硬體、點交給台鐵、逐一招商、廠商二次施工」這種傳統模式,因此當車站完工啟用時,商業機能還是無法到位。
「高雄好過日」也批評台鐵缺乏土開與商業規劃能力,站區無法建立主題與整合行銷模式。台鐵單純想當包租公,坐等廠商上門,要如台鐵所說「恢復高雄車站的榮光,帶動整體的區域發展」恐怕並不容易。
【歐亞】臉書粉絲專頁
若歐亞資產評價集團寄送之每日新聞造成困擾,懇請來信告知,將從系統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