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房產新聞
產業新聞
今(2025)年的房市交易緩步走跌,根據六都1-7月交易量,年減27.0%,是近八年新低點;另據全台1-6月上半年的交易量為130,151棟,與去年同期相比,年減26.4%,房市一片低氣壓。
南二都受災 月成交衰退
六都會區公布2025年7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六都交易量合計為18,856棟。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說明,6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月增4.2%,六大都會區增減互見,台南市與高雄市量縮,分別月減20.5%與4.2%,其餘四大都會區均較6月量增,其中,台北市月增1.8%,新北市月增5.8%,桃園市月增13.9%,台中市月增17.2%(表一)。
陳金萍表示,與6月相比,台中市與桃園市分別量增17.2%與13.9%,表現最為亮眼,台中市的西屯區、東區以及桃園市的桃園區、龜山區均有大量新屋交屋潮推升量能,較6月大增超過百棟,其中,7月桃園市交易量創下今年以來單月最高量,首度超過4,000棟大關。
但若與去年同期相比,六都交易量合計年減29.0%,其中台北市年減29.8%,新北市年減25.5%,桃園市年減17.0%,台中市年減38.7%,台南市年減26.6%,高雄市年減35.0%。
前七月交易低迷
進一步觀察今年1-7月六大都會區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六都整體交易量合計為119,058棟,較去年同期年減27.0%,顯示今年房市交易相對低迷。其中台北市年減24.9%,新北市年減29.7%,桃園市年減17.1%,台中市年減24.8%,台南市年減31.6%,高雄市年減34.4%(表二)。
另觀察歷年交易量發現,今年1-7月六大都會區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續創近八年新低,台北市、台南市創下八年新低,新北市、高雄市則是近九年最低交易量表現。
陳金萍分析,全球經濟情勢受到美國貿易關稅戰影響,不確定性高,加上第七波信用管與銀行房貸緊縮持續下,市場觀望氛圍仍濃厚,買氣降溫,且交易時間拉長,讓交易量明顯低於去年同期。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7月工作天數較多,因此可以辦理移轉作業的天數也多一些,但南部又有大雨等因素干擾,整體移轉棟數呈現年減月增,雙位數年減趨勢還未改變,不過今年影響移轉棟數表現除了市場景氣外,交屋也撐住一部分的移轉量,加上房貸撥款速度較慢,也會影響移轉棟數每月變化。
市場關注關稅議題
曾敬德指出,短期內買賣移轉棟數還是會呈現年減趨勢,至於影響未來房市,關稅還是,但似乎有逐漸明朗的趨勢,不確性干擾程度會慢慢遞減。
接下來還是回歸房市自身的供需表現,現階段房貸政策還是對買氣形成考驗,民眾對於房價預期保守,第三季房市又受暑假和氣候影響,觀察第四季是否自用買氣會緩慢回流。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指出,六都7月份買賣移轉棟數表現,雖相對去年同期表現,仍有三成跌幅,但若比較6月份數據,中部以北都會區逐漸有打底趨勢,顯示中部以北城市,受惠於產業人口、軌道經濟等議題,仍有不少房市支撐力道。
但在六都成交呈現年減中,台南市7月月減20.5%、年減26.6%,寫下自2018年以來同期新低;高雄市月減4.2%,但年減高達35%。
賴志昶表示,美國對等關稅出爐,對傳產業眾多的南部區域市場,恐怕更顯重挫,加上近期風災與雨災打擊地區經濟,未來是否因產業結構受損,進而衝擊房市買氣,有待時間觀察。
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指出,因有新案交屋的挹注,7月六都的建物買賣移轉較上月呈現微幅成長4.2%,但對比去年同期,仍大幅下跌近三成,顯見市場仍未擺脫低迷氣壓。
其中,南二都因受災情重創,導致看屋人潮驟減,交易量能亦出現萎縮。近期適逢建商交屋潮,但受制於房貸資金吃緊的壓力,市場交易動能持續受限,在此情況下,預估此波房市寒流將延續至年底,全年買賣移轉棟數恐面臨28萬棟保衛戰。
八月後年減幅會逐步收斂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5、6月股市回溫,且美台關稅公布前的拉貨潮,也激勵短期經濟表現,因此投資人相對樂觀;加上部分地區仍有新案交屋潮支撐房市,所以7月都會區整體的買賣移轉棟數,比起6月微幅增加。
然而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7月的整體量能仍大減近三成,且關稅稅率揭曉後,國內經濟發展也將面臨新一波調整,因此後續市場依然維持量縮趨勢。
不過去年下半年因8月限貸令發酵後,房市成交量逐漸下滑,在比較基期滑落之下,今年後續8-12月份的買賣移轉年減幅,可望逐步收斂。
全台上半年買氣低迷
在六都表現之外,再來看全台成交表現。根據內政部最新資料顯示,6月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為23,442棟,月增6.2%,但與2024年6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30,219棟相比,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年減22.4%。
若合計今年1-6月的上半年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表現,全台交易量為130,151棟,與去年同期相比,年減26.4%,是自2018年來最低交易紀錄,創八年來新低,顯示今年房市交易熱度不如以往。
陳金萍指出,去年第二季受惠於台灣經濟穩定復甦,台股表現佳、消費者信心增強,市場買氣穩健,連續三個月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均站上三萬棟大關。
反觀今年,在銀行房貸緊縮與第七波信用管制持續,房貸審核相對嚴格、貸款成數恐不如預期以及排隊等撥款的狀況頻傳,讓成交速度趨緩,加上川普關稅戰衝擊市場信心,民眾購屋態度轉趨觀望,房市交易降溫,年減22.4%。
進一步觀察歷年1-6月房市交易量表現,陳金萍說明,今年上半年交易量為130,151萬棟,僅高於2016年108,581棟、2017年的129,110棟,2025年前六月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創下史上自1999年有分月統計以來第三低量。
住商機構指出,根據內政部數據,全台縣市上半年買賣移轉棟數皆呈現衰退,各縣市跌幅約一至四成左右;其中,基隆市上半年買賣移轉棟數達2,041棟,年跌幅達45.6%,創2006年以來最低(表三)。
賴志昶指出,基隆市先前由於基隆捷運等議題,加上親民房價,吸引雙北人口移入,惟近期受品牌建商推案衝擊,房價大幅起漲,區域新案價格已站穩4~5字頭,令中古市場價位也高漲不少,而此類房價飛漲區域,面臨大環境衝擊,不僅投資置產族群縮手,剛性需求買盤也觀望,整體區域交易量面臨重挫。
另新竹縣、市上半年買賣移轉棟數分別達4,287、2,703棟,相較去年同期跌幅達31.4%、41.8%。賴志昶認為,新竹房市長期倚賴科技產業人口支撐,區域價量齊揚,惟面臨房市翻轉氛圍濃厚,此類剛性需求較為濃厚區域,也出現買方縮手觀望。
有利多 苗栗縣逆勢拉紅盤
值得注意的是,苗栗縣上半年買賣移轉棟數達3,229棟,相較去年同期約成長2.4%,為所有縣市中,唯一正成長區域。
住商不動產頭份文化加盟店店東林幗珍分析,近年來由於新竹縣市房價高漲,部分買盤逐漸外擴到苗栗,並吸引大型建商進駐,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推案量更是巨大,適逢近期不少大型社區交屋,並集中於竹南、頭份等區域,讓區域買賣移轉棟數有顯著提升。
另外,區域近期有包含「大矽谷計畫」等開發徵收案,令竹南、頭份及後龍地區不少地主致富,此類族群大多將資產轉移到不動產市場上,令在地中古市場也相對蓬勃發展。
賴志昶表示,2025年適逢近年來最大交屋潮,理應會為市場注入大幅度交易量,但面臨政策面衝擊,加上全球政經局勢不穩干擾市場,令近期房市陷入寒流,因此就算有史上最大交屋潮,也難以撐起上半年買氣。在此情況之下,購屋人宜慎選標的物件,未來面臨市場變動,才能保證資產不易貶值。
房市三大觀察動向
針對上半年房市盤整,21世紀不動產觀察指出,市場呈現三大交錯動能:「買氣趨緩」、「建商策略性調整」、「資金環境仍屬寬鬆」,顯示景氣擴張與實際購屋行為間產生「信心與行動溫差」,房市轉向觀望與調整並行的新階段。
21世紀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副理董家菱就買氣趨緩指出,根據金融聯合徵信中心統計,2025年第一季全台「購置住宅貸款核准件數」約為3.5萬件,較前一季減少22%,年減幅高達35%。受利率走高、房價高檔與信用政策持續緊縮影響,購屋人入市意願疲弱,成交週期顯著拉長(表四)。
此外,央行啟動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針對「第二戶購屋貸款」限縮成數至五成,並新增「一年內出售原屋」切結條款。違規者恐面臨補繳貸款差額、取消寬限期與加收違約金等處置。
眼揪著相關切結案將從2025年9月起陸續到期,預期將成為下半年市場波動的潛在風險因子。
另就資金環境來看,中央銀行資料顯示,2025年6月五大銀行平均房貸利率升至2.283%,年增4.5%,創下十六年新高水位。然而資金供給並未收緊,M1B與M2年增率分別為2.44%與3.45%,顯示市場流動性仍維持寬鬆水位。
主計總處指出,2025年第一季GDP年增率達5.48%,高於原預期的3.46%,創近四季新高,並為近十五季次高。CPI年增率為1.37%,顯示通膨壓力溫和、物價環境穩定。儘管景氣回升明確,房市買盤卻未同步回溫,顯示買方信心未隨經濟擴張同步修復。
至於建商態度,董家菱指出,儘管買盤趨於保守,建商整體信心尚未動搖。2025年5月,全台建築貸款餘額達新台幣3.4兆元,年增3%,顯示資金仍持續投入開發市場,不過,建商推案策略趨於精準,聚焦具備重劃潛力、交通建設或產業題材的區域,如北部都更案場、中南部高鐵與捷運沿線。此類布局顯示開發商正提前為中長期交屋高峰卡位,並審慎控管風險。
美關稅戰衝擊 下半年難樂觀
就全球政經影響下,今年下半年房市走勢如何?
陳金萍指出,台灣的20%關稅稅率,房市購屋信心也間接受衝擊,目前看來,上半年房市呈「量縮價緩跌」格局,而銀行房貸緊縮以及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恐仍持續的狀況下,下半年房市也難樂觀期待,仍需持續關注國際關貿局勢發展與房市政策變化。
莊思敏指出,美國對台灣課稅20%,比日本、韓國還要高,此消息一出立刻引發市場熱議。
儘管台灣政府表示目前仍在積極與美方協商,以期能夠再調降稅率,而這波關稅戰不僅將直接衝擊台灣出口導向產業的獲利,影響消費者信心,更加劇市場觀望氛圍,對於原本就已趨冷的房市而言亦是雪上加霜。未來政府是否能推出配套的應對措施,以穩定經濟基本面,也將成為市場觀察的重要指標。
曾敬德表示,整體房市維持盤整趨勢不變,不過8月1日暫定的關稅出爐,後續還有協商討論空間,股市也開低走高回應,似乎有柳暗花明的態勢,房市不確定因素逐漸明朗,但整體對房市影響應偏向中性。
張旭嵐指出,千呼萬喚下,美台之間的關稅稅率終於出爐,毛利率低的產業首當其衝,尤其是傳產聚集的中南部,受影響的程度相對大,未來除了撙節人事成本降低開銷外,也不排除退場止損。
下半年房市欲大不易
陳金萍表示,在銀行持續緊縮房貸政策與第七波信用管制影響下,購屋族取得貸款門檻高、排撥時間長,市場交易難度提升,直接衝擊市場買氣。目前看來,下半年房市交易量欲大不易,回升空間有限,預期整體房市仍呈現「量縮價緩跌」的格局。
董家菱指出,2025年下半年房市將延續盤整路徑,觀望氛圍與政策檢驗期交織,市場需求出現更明顯的投資與自住分化趨勢。
儘管短期內買方信心未見明顯回升,但自住型剛性需求仍為穩定支撐主力,特別是交通建設逐步落成、產業聚落形成與生活機能成熟的區段,具備中長期抗震韌性。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認為,目前市場仍在過渡期,關鍵仍在貸款排隊議題難解,以及房貸利率與市場利率脫鉤,使得剛性需求買盤普遍觀望,下半年仍有交屋潮支撐買賣移轉量體,縱然讓利個案逐漸增加,令成交量有部分回升空間,但局勢仍不樂觀。
整體而言,若政府適時降息或放寬政策,房市逐漸有望築底回穩,但如果政府態度觀望,恐怕今年難過好年。
房價上升、租金也在漲!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與享家不動產合作發布最新租金數據,顯示近年來台灣六都(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的住宅租金指數呈現持續上升趨勢,各都市的月租金與季租金指數屢創新高。中華城市管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李家儂教授說,從112年(2023年)第二季以來,六都租金指數連續每季上揚,進入今(114)年後,多數行政區租金水準仍在刷新高點。最新數據(截至113年第3季),六都中租金指數漲幅最大的為新北市,住宅季租金指數攀升至142.61點,高居六都之首;而台北市的季租金指數約112.62點,在六都中處於相對較低的位置。
月租金指數方面態勢類似,新北市以144.88點居首,高雄市約128.98點,台中市126.13點,桃園市122.95點,台南市121.24點,而台北市僅約113.52點。整體而言,六都租金水準全面上升,其中以新北市漲勢最為明顯,台北市漲幅相對緩和。
李家儂表示,從時間趨勢看,各都租金指數過去兩年累計漲幅可觀,以台北市為例,若以112年第二季指數100為基期,至114年第一季時已達118.03點,兩年間上漲近18%。新北市的租金指數更是在此期間大幅領先,其整體租金壓力已超越台北市,成為「高房價時代下外圍租屋需求激增」的寫照。整體趨勢顯示,六都租賃市場已全面進入高壓時代,租金水平屢創新高。
台北市作為首都,整體租金指數雖在六都中漲幅相對較小,但市內熱門地區的租金仍持續走高。李家儂指出,以大安區與中山區為例,這兩個生活機能完善的核心市區近年租金需求強勁,平均租金年增幅都已突破3%,高於全台平均水準。租金上漲主要出現在近兩年,其中2024年下半年台北市房租逆勢攀升,帶動大安、中山等精華地段租金同步上揚;雖然台北市整體租金年漲幅約2.8%(六都最高),但集中在部分行政區的租金調漲更為明顯,例如大安區因學區與商圈優勢租金水平屢創新高,中山區因商業聚集與交通便利,租金也穩步上漲。
至於新北市部分,近年來租金指數增幅居六都之冠,部分熱區漲勢尤為突出。其中板橋區租金漲幅最為驚人,2024年板橋區住宅租金年增達14.7%,為六都中各行政區之首。中和區年增約12%,三重區也達11.9%,永和區約11.2%,顯示新北第一環(鄰近台北的板橋、中永和、三重等地)租金同步飆升。
李家儂分析,新北租金這波漲勢,從2023年起明顯加速,板橋區、三重區在114年4月租金指數分別達130.50與141.81點,持續領跑新北各區。板橋新板特區因捷運網絡完善、商業機能齊全,吸引大量通勤族與年輕家庭進駐,租金水準水漲船高;中和、永和憑藉鄰近台北市區的地利,近年的租賃需求大增,帶動租金快速上揚。總體而言,新北市各精華區近兩年出現雙位數百分比的租金成長,時間點集中在112年底至113年,反映高房價下租屋族外溢效應的劇烈衝擊。
往年農曆民俗月多在8月登場,今年雖逢閏月,但也將在8月底進入鬼月。鬼月因民俗禁忌顧露,向來為購屋市場淡季,今年更因房市急凍,讓建商更不敢推案,推估今年8月北台灣公開案量將驟降至569.7億元、年減61.5%,創下近八年同期新低,比禁止預售任意轉讓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上路時期,以及疫情三級警戒時期更糟!
觀察近年8月北台灣推案量,自2018年起多來到千億元以上量能,去年房市熱潮甚至逼近1,500億元的新高紀錄。然今年房市利空罩頂,鬼門開之際,建商新案更不敢開。
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表示,過去千億元的推案量時期,8月多少都會有一、兩案達標百億元,例如2024年同期就有台北市文山區、新北市林口區兩個破百億元案,今年8月卻沒有總銷百億元大案進場,即使把指標案門檻下修至80億元,也僅見台北市南松山利晉建設,以及桃園市小檜溪定泰建設二個建案登場。
其餘數十億元量體新案也不到十案,僅新竹市香山區的愛山林建設系列案達標50億元,其他個案總銷大都在30億元以下,對照去年8月則有國美、華固、國揚於台北市信義區、新北市三重區、新店區民俗月推出50億~70億元指標案,今年相當程度呼應鬼月死氣沉沉。
值得一提的是,預售屋因多年後交屋,其實較沒有在好兄弟專屬月即刻搬遷入住的疑慮,推出預售案干擾較少,反之新成屋稍有忌諱之餘,還有入手後就得與銀行打交道,偏遇眼下貸款限縮的麻煩問題,相較去年此刻仍有新北市新店區、汐止區的知名先建後售案現身,今年民俗月新成屋案幾乎不見蹤跡,儼然退避三舍,生人迴避。
陳炳辰分析指出,房市冷氣團難解,關稅、匯率狀況又造成台灣總體經濟面震盪,不利資金匯聚,新案若非規劃已久不得不推的大案,大部分都以拖待變,不然則依附重要檔期上場,因此既然民俗月過後即將迎來928大檔期,便不必急於試膽進場,又在9月底央行理監事會議是否可期待較有利的消息,亦對推案時間造成影響,年底變數多,供給層面愈顯撲朔迷離。
不怕限貸令,高雄這五大路段買氣仍夯。根據高雄市地政局買賣移轉棟數資料統計,今年上半年高雄五大熱門交易路段出爐,其中台積電(2330)生活圈就占了兩名,分別為楠梓區加昌路及後昌路均上榜,其他熱門路段還包括新興區七賢一路及三民區陽明路,而買氣最夯的路段,為三民區民族一路,該路段今年上半年總移轉棟數達365棟,榮登熱門交易路段人氣冠軍王。
台灣房屋愛河之心加盟店店長顏政豪表示,民族一路為台1線省道,為串連南北高雄的主要幹道之一,該路段橫跨三民及左營區,沿線擁有不少傳統購屋熱區,像是榮總、河堤、文藻、建工等生活圈,都是生活機能發展成熟的熱門商圈。
他表示,民族一路除了具有輕軌灣仔內站及台鐵民族站交通機能,未來亦具備捷運黃線機能優勢,進一步帶旺路段各個優質商圈買氣,然而民族一路上新成屋並不多,住宅交易多以屋齡20~30年以上中古大樓為主力,上半年人氣衝第一,除了中古買氣,推估主要受河堤社區地上權新案「河堤世界」,600戶供給大案陸續交屋帶動,為該路段移轉表現添助力。
觀察五大熱門路段近一年房價表現均呈上揚,而台積電威力不減,又以楠梓區加昌路及後昌路漲勢最高,房價均跳升一級,其中加昌路房價從2字頭躍上3字頭,漲幅逾兩成,而後昌路每坪均價則從15.6萬元,衝破2字頭來到23.1萬元,漲幅近五成居冠。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經理李家妮表示,加昌路與後昌路均為台積電廠區與楠梓科技園區主要幹道之一,受台積電設廠效應,路段新案如雨後春筍並集中在後勁捷運站周邊,光預售及新成屋就有約10案的供給量體,由於該商圈往台積電廠區僅約5分鐘車程,加上擁有後勁夜市及捷運生活機能。
加昌路上包括新成屋「福懋MORE+」、「和築捷市悅」及中古大樓「國城MRT」等案,近一年均價均已站穩3字頭,而後昌路近後勁夜市路段,大樓新案「聯上捷運之星」2021年預售均價還有1字頭,今年成屋後交易均價已上衝3字頭,加上區段多為房價基期低的中古老宅,受新案助攻,拉抬房價補漲更為明顯。
李家妮指出,今年上半年受限貸令及川普關稅政策影響,高雄房市整體價量表現走向盤整,不過部分路段因屬傳統購屋熱區,具備健全機能優勢,仍擁有剛需買氣來撐盤,另一方面則是受新案交屋,進而拉抬區段移轉量能表現,不過展現的多為兩至三年前的買氣,以目前高雄房市表現持續收斂,未來部分熱區能否延續撐盤力道,有賴整體市場信心與資金動能回溫。
房價高低,跟人口遷徙有關係!住商機構觀察內政部資料,統計全台2025年上半年遷出、遷入人口狀況。台北市淨遷出達3.3萬人,人數冠居全台,以小巨蛋演唱會座席約1.1萬座為例,淨遷出人口約可塞滿3座小巨蛋;高房價迫使台北市人口外流,而捷運與TPASS加持,桃園及新北磁吸脫北者移入。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分析,房價是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加諸北部縣市有交通建設帶動,更加速「脫北者」等人口流動趨勢。
內政部統計顯示,台北市今年上半年共遷出9.3萬人,但僅約6萬人遷入,整體淨遷出人口共達3.3萬名,為全台各縣市中,淨遷出人口最多的縣市。
賴志昶指出,細看台北市資料,約3.6萬名北市遷出人口是移往新北市、約7千人移往桃園市,顯示在新北捷運、桃園機場捷運等交通建設串聯下,加上政府日前推出「TPASS政院通勤月票」等政策,加速北市人口遷移速度;另外,北市上半年平均新案房價已達每坪121.4萬元,房價之高有目共睹,剛需族群負擔不起如此高昂價位,僅能往外縣市移動。
另觀察統計,至於新竹市上半年遷出約1.2萬人,同時有約1.1萬人遷入,淨遷出約1,113人,為七大都會區中,罕見出現淨遷入人口為負數的縣市;除新竹市外,其他都會區人口持續流入,其中桃園淨遷入1萬2,679人最多,台中也有1.1萬人。
賴志昶補充,新竹市房價自疫情後持續高漲,目前新案每坪均價已近6字頭,並有部分社區已達8字頭以上,加上開發日益飽和,市場供給稀缺,令不少追求大空間的竹科客群,願以通勤時間換取居住空間,進而移居新竹縣甚至苗栗縣等區域。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認為,全台縣市人口遷移變化,不脫於房價、重大建設及產業等三大因素,如桃園、新北市即受惠於交通網路齊全,同時房價相對親民,加諸區域亦有不少產業話題,進而磁吸人口移入,相對房價已非一般族群所能負擔的北市,則是難擋人口持續移出;整體而言,後續在交通建設發展日益完善之下,北部人口結構勢必持續出現變化。
台股現金股利發放旺季、購置不動產二因素推升本國銀行放款動能。根據金管會統計,38家國銀6月放款餘額達43兆864億元,較5月增加1,506億元,銀行局主秘張嘉魁指出,放款餘額增加主因是購置不動產和企業週轉金增加,與6月份企業繳納營所稅和現金股利發放有關。
張嘉魁表示,6月放款餘額增加原因,若從用途別來看,主要是購置不動產、企業週轉金,因6月是繳納營業所得稅,且是現金股利發放的熱門時間點,導致企業資金需求提升,帶動放款成長,兩者分別較上月增加612億元、827億元;而企業投資連二月衰退,6月底放款餘額來到9,216億元,則是因企業投資還款增加,資金調度需求放緩,但6月僅較上月衰退61億元,整體影響不大。
若從放款對象別觀察,6月國銀對個人放款大增1,117億元為最多,放款餘額為20兆8,916億元,其次是民營企業放款增加607億元,放款餘額約19兆8,193億元。張嘉魁指出,個人放款增加是以不動產貸款需求為主。
從授信單位來看,國內總行與分行放款較上月增加2,049億元,但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放款較上月減少412億元、整體海外分行放款減少65億元、大陸分行也減少66億元,張嘉魁說明,主因是企業於6月底季底做帳而有還款,另一部分則是因匯率波動所致。
存款方面,5月底國銀含外銀子行和郵匯的存款餘額為59兆8,079億元,到了6月增加至60兆1,938億元,張嘉魁說明,主因與放款增加理由相似,6月因企業為了繳納營業所得稅,及發放現金股利,因此企業會提前將一些資金存放在銀行戶頭,導致整體國銀的存款餘額較上月增長。
截至今年6月底,國銀放款月增額前三大銀行依序為玉山銀增加625億元、元大銀444億元、台新銀280億元;存款月增額前三大銀行為國泰世華銀1,012億元、玉山銀867億元、富邦銀559億元。若與去年同期相比,放款增額最多的前三大銀行為中信銀增加3,892億元、臺銀3,046億元、國泰世華銀2,776億元;存款方面年增最多則是國泰世華銀5,299億元、合庫銀3,514億元、富邦銀2,529億元。
今年6月底國銀備抵呆帳占逾期放款之覆蓋率為878.56%,較上月底增加17.14個百分點,整體備抵呆帳提列情形仍屬穩健。金管會表示將持續督促銀行提升資產品質及健全財務結構。
房貸政策夾殺,民眾貸款買房愈來愈難。金管會、財政部兩大財金部會,昨(7)日聯手,針對「首購族」、「自住型買方」、以及「已取得銀行貸款承諾額度」者,要求銀行不得任意拒貸,同時要求公股行庫滾動檢討房貸可用額度,加速釋出可用額度。
據金管會統計,近半年共接獲30件民眾房貸申訴案,集中在「新青安貸款」與「央行限貸令」兩大類型,申訴內容多涉及貸款困難、撥款緩慢、貸款成數不足等問題,引發民眾反彈。
金管會昨日要求銀行承辦房貸時,需遵守三大原則。一、房貸資源應優先提供給「首購族」、「自住型買方」、以及「已取得銀行貸款承諾額度」者。二、對上述三類房貸戶,不得任意拒貸,銀行應積極協助解決問題;三、銀行公會、與各銀行總行須設立「單一申訴窗口」,集中處理房貸爭議,加快內部處理速度。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說,撥款速度緩慢,可能有三大原因,一是整體房貸的量縮、二是部分公股銀行不動產放款占比已逼近《銀行法》第72-2條上限,須額控,三是央行信用管制。
銀行局主秘張嘉魁說,過往銀行公會與各銀行僅提供一般性諮詢電話,處理機制分散,缺乏統一窗口。此次新制明確要求設立「申訴單一窗口」,並設於各銀行總行,未來由總行「由上而下」統一處理可加快回應,確保訴求被落實。依現行作法,若申訴內容牽涉單一銀行,金管會會轉請該銀行處理;如涉及政策方向,則會適度回應政策說明。
張嘉魁也重申,銀行辦理房貸禁止以房貸壽險做為搭售條件,過程中也不能有不當勸誘情況。
高雄捷運紅線延伸的捷運小港林園線,目前全線均已啓動設計施工。計畫推動的屏東延伸線,將跨越高屏溪,地方出現採地下化興建呼聲。高市府捷運局表示,已核定之高架銜接型式,工程風險低且經費合理。市調顯示,捷運小港路段沿線熱門站區周圍,房價帶站穩3字頭,仍是首購產品推案重點區。
針對外界建議捷運林園東港林邊線(屏東延伸線)在高雄端改採地下化型式銜接捷運小港林園線RL7站,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表示,地下化型式方案,涉及穿越高屏溪長達2.5公里隧道段,施工風險極高,後續營運造成重大挑戰與風險。目前已核定之高架銜接型式,工程風險低、經費合理、進度可控。
捷運小港林園線為捷運紅線延伸,屬高運量系統,路線銜接捷運紅線小港站(R3),沿台17線(沿海二、三路、中門路、沿海路四~二段)至林園高值化產業園區,路線全長11.59公里,設置7座車站(6座地下車站(RL1~RL6)、1座高架車站(RL7)),小港林園線工程已依既定期程完成發包,RL1-RL3路段工程施作中,RL3-RL7路段細部設計中,全線均已啓動設計施工。
預計將於今年11月正式進場施作,小港林園線是既有高雄捷運紅線的往南延伸,將採一車到底方式,將設6座地下車站及1座高架車站,路線行經小港區及林園區,串連臨港工業區、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及高值化產業園區,預計119年完工通車。
捷運局表示,屏東縣政府規劃屏東延伸線為高架銜接小港林園線RL7站,全長16.65公里,在高雄轄區路段為2.42公里,餘14.23公里屏東路段。屏東延伸線若採地下型式銜接高雄捷運RL7站,將對已進行中之捷運小港林園線工程產生重大影響,概估小港林園線經費將增加170至200億元,整體時程恐再延宕4年。
捷運局指出,捷運建設是結合工程、營運、安全與財務的複雜系統,小港林園線工程自中央核定後,已全面啟動、進度順利,展現市府強力執行決心與團隊效率。屏東延伸線依行政院核定規劃高架銜接小港林園線,將可順利串聯成完整路網,提供高屏居民一體化的捷運服務,實現高屏共構、區域共榮的願景。
市調與實價登錄顯示,目前小港捷運紅線R3站區一帶新案房價帶紛紛站上3字頭,在捷運、公園綠地建設吸引多家中大型建商卡位小港推出高質感輕豪宅大樓案,包括華友聯集團高松路新完工「Power City」高質感大樓案,單坪實登價最高已達34.3萬元,小港森林公園旁清景麟集團推出的「清景麟國家公園」景觀大樓案,也出現單坪近38萬元的高檔行情。
台鐵桃園火車站配合鐵路地下化改建,預計打造地下2層、地上3層新站體,近日通過桃園都市設計審議,桃園市政府為此也推「桃園大車站總體發展策略」盼帶動周邊發展,雖基地近日挖掘遺址又有新發現,但負責工程的鐵道局則表示不影響完工期程。
桃園火車站去年7月舉行新站開工典禮,4.7公頃的基地預計興建地下2層、地上3層的車站主體,向外連接桃園捷運綠線G07站地下層與台鐵公司站區開發大樓,造型則以「摺紙飛機」為藍圖,強調建築立面穿透性,將室內空間與⼾外環境融為⼀體;但事實上,新車站的都市設計審議上個月初才通過,後續還有防災計畫與無障礙計畫待審查,離實際動工尚有距離。
據了解,桃園火車站不僅需要都市設計審議與提報防災、無障礙等計畫,還有清代、日治時期鐵道遺構與4千年前的訊塘埔文化遺址文資保存問題待解,車站目前確定有遺址遺構面積約7500平方公尺,近日考古團隊在桃園市軌道願景館後方的基地又有新發現,可能為車站完工期程添變數。
鐵道局指出,願景館後方基地是發現清代軌道遺構,內容與已出土文物相去不遠,經文資審查相關單位會勘確認無重大發現,不至於影響進度。考古團隊預計今年底完成確定存在遺址遺構基地的發掘工作,明年7月完成全區發掘並提報桃園市政府文資審議,而工程團隊則力拚明年底取得特種建築物許可,車站仍目標2033年完工。
桃園市文化局表示,鐵道局雖未提供調查報告,但近日試掘有邀文資委員現場會勘,也有計畫分階段送審。事關地方重大建設,文化局收到相關資料將盡速召集文資委員開會審查。
桃園市都市發展局則表示,新的桃園車站除與捷運綠線共構,周邊還有捷運棕線,將成重要交通樞紐。「桃園大車站總體發展策略」將盤點周邊土地權屬與利用情形,推估未來趨勢,營造老城再生及提升周邊公共設施水準,而開發後可望釋出精華土地,以共享城市的概念引導周邊土地轉型與落實區域均衡發展,規畫全民可負擔、共享的城市。
苓雅清潔隊舊址屋齡超過60年,位於南高雄蛋黃區,高市府以公辦都更方式開發,7日公布最優評選人為隆大營建,總投資金額55.67億元,預估開發量體約1.7萬坪,全案預計2028年將開工,隆大透露,將規劃2~4房大樓,開案時間未定。
高雄市捷運局長吳嘉昌表示,苓雅清潔隊舊址屋齡已超過60年,捷運局以公辦都更方式開發,經過公開評選,7日公布最優評選人為隆大營建。
吳嘉昌表示,該基地鄰近輕軌C34五權國小站,完工後將增加400戶、1200人口數的輕軌使用量,全案預計2028年1月申報開工,2032年12月取得使用執照。
隆大營建副董事長陳又齊表示,看好該區地段精華投入都更,預計規劃地上28層、地下6層的超高樓,採2~4房設計,開案時間則未定。外界預估,未來新推案開價也要「坐4望5」。
而高雄還有不少都更案招商中,高雄市不動產建築開發商業同業公會榮譽理事長陸炤廷透露,為防堵建商養地,2021年央行祭出購地貸款限制,要求建商需在18個月內動工興建,不過該限制不適用在危老都更案,且都更危老案也被排除在「不動產放款天條」《銀行法》72-2條外。陸炤廷說:「相較購地,近期建商會搶進都更、危老市場,主要是可以貸款多一點、利率低一點。」
儘管都更危老雖不在《銀行法》72-2條限制內,但是占不動產集中度,不具名建商透露,受信用管制波及,近期連都更案貸款都出現限制,已有都更案從原本貸款8成驟降到6成,受此影響,研判之後將降低建商對都更案的投資意願。
【歐亞】臉書粉絲專頁
若歐亞資產評價集團寄送之每日新聞造成困擾,懇請來信告知,將從系統作處理。